|
1月 14日,几位参观者在居民广场参观。日前,北川羌族自治县香泉乡场镇竣工并交付使用,结束了这个乡长期没有场镇的历史。这是四川地震灾区首个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的异地重建项目。 |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1月 14日中午,经过5个小时的颠簸,行程 170公里,记者终于来到海拔1056米的漩坪乡永吉村。
地震后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漩坪乡驻地被淹没在 50多米冰冷的湖水下。灾后恢复重建,漩坪乡驻地重建新址最终选在了永吉村,由烟台市对口援建。
乡驻地新址上,来自烟台建设集团十公司的 200多名建设者正干得热火朝天。小学、医院、文化站已经初具规模。没有大型机械,几乎全是最原始的肩扛手抬。“路不行,大型机械进不来。 只能靠人加班加点了。”项目经理崔凯说,水土不服,气候潮湿、寒冷等生活条件差一点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施工条件太恶劣。有过援藏和援非经历的他说,这里是他见过条件最差的地方:作业面狭小,道路不通,还经常断水断电。
恶劣的施工条件和高强度的连续作业,让很多当地工人打了退堂鼓。但是,“我们山东来的没有一个退缩”,烟台援建前线总指挥贺业增说,“说实话,在这里援建,危险无处不在。但是再苦再累也要完成任务,因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
51岁的漩坪乡政府办公室主任胡本华带领记者在村里随便转转。路上,胡本华告诉记者:“你们帮我们建设家园的确太苦了。经常是晚上我们已经在板房里睡了一觉醒来,你们工地上还亮着灯;早晨起来,你们还在干,比干你们自己的还上心。吃不好,睡不好,我们看着都心疼。”他说,最近一个刚来的女医疗队员,家里的孩子只有10个月,“我们妇女干部晚上去看他们,看见她边给家里打电话边哭。看着他们这么辛苦,我们的女干部也掉了眼泪。”
在路边一片竹林掩映处,一条小路把我们引向许云泽的家。闪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羌族木楼,光滑的柱子,厚厚的砖石地基,所用木材是当地特产曼地亚红豆杉。稀有的冬日阳光下,去了皮的曼地亚红豆杉折射着柔和的光芒,让这个灾后的羌族人家充盈着一股新生的气息。厨房的一根竹竿上,挂了满满一串腊鱼、腊肉;卧室里是崭新的棉被,墙角还有一包没有拆封的被子,上面依稀可见“烟台捐献”的字样。
得知是山东来的记者, 41岁的许云泽指着这个花了6万多元建起的羌楼对记者说:“没有你们山东的帮助,我盖不起这个房子,也过不好这个新年。我们遭了灾,真是苦了你们山东人。”
“我们遭了灾,苦了你们山东人”,从1月11日至14日,在北川采访的4天时间里,每到一处,记者都能听到这样的话语。从普通群众到党政领导,北川各界对山东的援建者给予了一致的高度评价。
赵蓉,通口镇党委书记,也是北川 20个乡镇中唯一的羌族女乡镇党委书记。半年多的接触,让她对临沂市的援建者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们有的浑身是红疙瘩,有的水土不服一连几天吃不下饭,还是照样坚持工作,劝都劝不住。他们真是把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带来了,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哪怕受再大的罪,也要把援建工作干好。”
潍坊援建者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和高效的援建工作,让桂溪乡党委书记廖凯尤为感动:“哪里危险哪里有他们,哪里有困难哪里有他们,他们把桂溪当做了自己的家。”
省援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说:“把灾区当故乡,视灾民为亲人,不畏艰险,勇于奉献,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为所有援川队员感到骄傲。有这样的队伍,我们的援建一定会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