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禹的故乡——北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重建家园开始,如何保护灾区羌族文化也提上议事日程。昨天,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并成立包括23名成员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 调研组昨天连夜开会决定,只要北川县内各个乡镇之间的路可以通行了,专家们就开赴灾区一线开始调查。
到一线调查“家底”
“我们老城的文化馆、图书馆被山体滑坡淹没,文化馆除了一个临时工,全部遇难。”一提起北川县文化方面的损失,从事了20多年文化工作的北川县文体局原副局长罗胜利就泣不成声。他说,遇难的文化馆职工中,还有市级非遗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随着人的逝去,他唱的羌族民歌也再难响起。还有前年曾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羌人,也有七八位遇难。
前天刚刚从灾区赶回北京的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则了解到,集羌族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碉楼,只有原来位于山头上的得以保留,山脚下的则基本没有了。
到底有多少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在地震中损毁?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说:“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第一步就是要到灾区一线去调查。弄清楚到底那里的文化受到哪些冲击,再研究出对策。”
征集实物别让文化随塌房被弃
“2005年,我们好不容易在县里建成了北川羌族民族博物馆,征集了500多件藏品。还没开展,这次全埋进去了。”罗胜利难过地说,他亲手征来的一个清代的弩,用藤条做弦,非常罕见,现在也不知道下落了。现在灾区的群众正着手盖新房,倒塌的房屋中有很多东西就会被遗弃,如果不抓紧时间去抢救性征集,很多反映羌族文化的实物就没有了。
宋兆麟建议,起码要征集全面反映羌族文化各方面的实物2至3套,保证首都、四川省和当地都各有一套。中国文联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提醒,在征集实物的过程中,除了文物,还要注意收集羌族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东西,比如经书、唱本等,才能全面保护羌族文化。
全国动员整理羌族文化
“有3000年历史的羌族目前全国只有30万人口,他们到底对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哪些影响?”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感叹,地震前,除了我们知道的羌寨、羌笛、刺绣、云云鞋、红绑腿、释比戏,羌人居住的乡镇、村庄里,还有哪些我们根本还不知道的文化遗产?专家们发出倡议书,希望全国对羌族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影音资料贡献出来,为保留一个全面的羌族文化出力。
“抢救羌族文化的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人去做,而且需要长期做。”罗胜利呼吁,多派些高素质文化人才去灾区。中央民族大学陶立璠教授当即表态,很多民族、民俗等学科的高校硕士、博士都希望参加保护灾区文化的工作。大量专业人才共同努力,一定能把保护工作做好。
留住根脉活态保护
严隽琪介绍,目前,北川已封锁,灾区的羌族群众将在新的地方重建家园。刘锡诚建议,重建过程中要尽量让同一个族群、原来就生活在一起的羌人还生活在一起,保持完整。这样才能留住他们族群的根脉,才能活态地保护下他们的文化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