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索道交通效果图。 |
|
中心祭奠园老城遗址保护区龙尾山自然保护区新城遗址保护区县城北部综合服务区北川老县城功能分区。 |
|
在地震后,有4000多具遗体被集中掩埋在北川中学新校区前面的大坑里。如今,这里已经竖起了一块石碑。 |
1月12日,记者从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获悉,由同济大学制作的《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概念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书”)初稿已经交付北川县委、县政府讨论。地震博物馆主题定位“永恒北川”,规划建设时间4年,2012年完工。
面积27平方公里留存大灾难记忆
12日上午,经过了特警的检查之后,记者终于进入了北川老县城。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太阳下低垂。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位于北川县境内东南部,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所在区域是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和次生灾害最集中的地区,包括县政府所在地曲山镇、任家坪及唐家山堰塞湖地区。
地震博物馆距北川新县城25公里,距绵阳市区60公里,距成都160公里。
在设计书中,记者看到了这么一段话:“建立遗址博物馆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个让我们国人多年以后也不能忘记的灾难,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着人类的命运及其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精神。”
老县城分五区域祭奠园是核心区
在原来的县政府大楼前,记者只看到了一堆坍塌下来的建筑物,原来它有6层高,如今最多只有2层。
陪同人员介绍,在去年9月24日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中,震后的老城部分又几乎被淹没。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在地震博物馆的规划中,北川老县城分为老城遗址保护区、中心祭奠园、新城遗址保护区、龙尾山自然保护区、县城北部综合服务区五大块。
为了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老城遗址保护区限制车辆进入,结合事件和场景组织步行系统,提供原真性的祭奠与体验相结合的遗址地。
中心祭奠园设置在新城和老城之间,该区域是为公众提供祭拜、凭吊、纪念等活动的大型集中场所。附近就是北川中学新校址、曲山小学、北川县政府大楼等在地震中损毁最为严重的建筑。
建设四座守望塔守望老北川县城
北川县城南部出口的三道拐处,经常有人在这里遥望古城,点上纸钱祭奠亲友。寒冬时分,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朵朵素洁的黄菊花。
而在地震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在这个入口处构筑一座守望塔,供人们凭吊。
守望塔一共四座,除了北川县城入口处的这一座,另外三座分别设置在中心祭奠园以及县城的南面、北面,四座塔构成空中景观控制点。
守望塔的建筑形式源于羌族传统的碉楼,塔身采用现代材料和新型抗震结构,具有眺望和预警的功能。另外,守望塔顶端还将设置长明灯。
唐家山堰塞湖将建空中索道
顶部面积最宽达30万平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曾经是那么令人毛骨悚然。如今,在规划书中,这座悬湖将变身为一座景观水面。
按照规划,整个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总体建设周期控制在4年,唐家山堰塞湖和任家坪之间将建空中索道。
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工期将持续4年
根据规划设计书,整个工程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持续4年时间。
2008年到2010年是第一阶段,以县城遗址整体保护为重点,包括任家坪、北川中学遗址和县城遗址。其间,将对保留的受损建筑进行分类和安全加固,清理和保护坍塌废墟,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区营造重要纪念场所环境,并恢复县城遗址保护区内的主要道路。
2010年到2011年,将以完善遗址博物馆项目内部重要参观点及周边环境为重点,建设县城中部中心祭奠公园,修复龙尾山整体生态环境。
2011年到2012年,以唐家山次生灾害展示和自然恢复区为重点,疏通周边山区道路,建立完整的救灾网络,并建设任家坪至唐家山索道。
未来参观老县城可乘轻轨或缆车
12日,记者一行进入北川老县城后,沿途随处可见从山顶上滚下来的巨石,有的已经占据路面三分之二的宽度。显然,未来如果旅客徒步进入景区,会平添不少危险。
在规划方案中,提供了两种参观遗址的交通设计思路。
一种是高架轻轨。高架轻轨引导参观者穿行于地震废墟之间,提供了独特的参观角度和参观体验。同时保持了行进路线与地震遗址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对于灾害现状和逝者的尊重。
另一种是采用空中悬索缆车。空中缆车起点设置在任家坪进入县城的山道高地,终点位于新城对岸的龙尾山脚公众祭场。
任家坪的山道高地,是北川县城的“望乡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北川的全貌,现在有很多人在此遥祭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