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汶川大地震中惟一一座易址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的选址和重建规划自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就被紧锣密鼓地提上了日程。2008年10月28日~11月2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赴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考察。11月2日,项目组正式进驻安昌镇。
北川新县城选址确定为安县安昌镇以东约2公里处,距离老县城约20公里,总用地规模为9~10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用地总规模8平方公里左右。这比早先传闻的“新县城建设区域为3平方公里”的规划有了大幅提高。2008年6月,在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期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谈到北川新县城选址问题时向记者披露,“我们是有意识地把北川旧址当作地震纪念馆保留下来的。”
而之前更为广泛的说法是:由于北川县城地处龙门山断裂带,而且周边大山岩石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理论上在原址已无法重建家园。
无论初衷如何,备受瞩目的北川县城重建规划必将成为未来新城再造的重要经验。
在选址“安全”的前提下,规划突出“宜居”的目标。规划指出,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需求,近期启动廉租房和安居房建设,满足约5万受灾群众安置。另外,规划公益性服务设施用地71公顷,人均8.3平方米。同时,新址地势平坦,在“绵(阳)—安(县)—北(川)”交通走廊上,区位条件优越,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
规划预期,通过3年恢复重建、5年发展提高和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把新县城建设成为“北川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绵阳西部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和生态园林城”。
“我认为这次北川重建规划从开始研究到最终成型有两点经验值得今后借鉴。”2008年12月31日,仍在北川忙碌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这样告诉记者。
“第一点经验就是选址问题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选址不当,后果将非常严重。老北川县城就是因为选址不周全,没有考虑到多方因素,才造成了现在的损失。所以城市的选址是重中之重。”杨保军对记者强调,“新城选址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安全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北川重建规划牵动了各方人士的心,自北川重建提出至今,无数学者、专家为此付出了辛劳,并投入了多方关注。专家们争先恐后、不计得失地为重建出谋划策,这在中国的整个城市建设史上也是少见。而在规划制订过程中,项目组除了实地勘察,还以调查问卷方式充分了解和考虑当地群众的心愿和诉求。
“这也是北川重建规划中第二点值得借鉴的地方,”杨保军说,“此次北川新城规划聚集了各方意见,政府的决策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筛选、比较出最合适的意见,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决定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发展往往非常匆忙,一些重大的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决策出台总是很草率,这就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给未来埋下不可预见的隐患。此次北川重建规划的这种全民参与现象,在未来也可推广到其他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而北川的重建也给了它重新发展的机遇。“北川的重建正是一个资源与人口重新配置的机会,”杨保军表示,“灾前北川是以农业、林业、旅游业为经济形态,在灾后这些优势丧失后,未来就要调整生产力布局,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原来的农村也会渐渐向新城市聚集。而我们的规划正是将新北川往产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引导发展的有力路径。”
结语:北川重建规划的诞生凝聚了太多人的泪水、汗水与智慧,它给了北川人重建家园的希望,也给后人留下了城市规划思路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