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 最新报道

网络:穿上“马甲”也得讲文明

2006-08-31 11:02:12 SRC-153
   
近日,首都和中央新闻网站掀起的共建网络文明的热潮,也许能让众多像李明这样的家长宽心些。连日来,在新浪、搜狐等14家主要新闻网站的显著位置,都出现了以《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核心内容的“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的专题。
 
   文明上网成为迫切心愿

    这几天,家长李明(化名)遇上了件焦心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读高三的儿子每天夜里偷偷背着他上网,学习热情和生活情绪明显低落了很多。顺着IE历史纪录,李明打开儿子浏览过的网页,弹出的一张张色情图片和论坛上青少年们交流体验的文字让他非常震惊。

    李明想跟孩子谈谈,又担心谈不好影响他备战高考的情绪,心理专家也建议他不要直接揭发孩子的隐私,可网上随处可见的不良信息让李明感到真有些无计可施。

    近日,首都和中央新闻网站掀起的共建网络文明的热潮,也许能让众多像李明这样的家长宽心些。连日来,在新浪、搜狐等14家主要新闻网站的显著位置,都出现了以《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核心内容的“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的专题。随后,各地主流网络媒体也纷纷出台了响应书和媒体自律公约,整个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前所未有。

    网站上,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讨论和评论每天都在不断被刷新。网友在留言板上自发写下了数千条跟帖,内容真实而感人:

    “是时候还网络一个洁净的天空了!我们不仅需要健康的自然环境,更需要一个健康的精神环境!”

    “作为家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文明、干净的网络环境,让我的孩子能在网上自由地阅览,我也不用再提心吊胆的了。”

    “隐去实名的网名不是挡箭牌,穿上‘马甲’也得讲文明,网络上肆无忌惮不讲道德的人,真实生活中的品质也高不到哪儿去。”

    ……

    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正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和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上违背道德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各种强迫广告、攻击谩骂、侵犯隐私、欺骗讹诈、色情出轨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全社会力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无论是网站的从业者还是互联网的使用者,对网络文明、道德的强调和呼唤,显得顺理成章又迫切突出。

  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今年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拥有互联网网站70万家,上网用户逾1.1亿,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上网总人数的82.6%。这些青年网民既是推动互联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受网络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

    贝静红是浙江海洋学院团委的一名老师,同时担任校内本科生的外语教学工作。2001年时,她的班里有一名男生学习成绩非常突出,可第二年时,这名学生却像换了个人,经常旷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贝静红找他谈心,男生推说身体不好,可让他出示医务室证明却拿不出来。后来,贝静红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该学生因为迷上了当时网络上流行的《传奇》游戏,经常白天在宿舍睡觉,晚上溜出学校到市区上网,还把游戏里赚取的积分卖掉,赚取零用钱。

    这件事对贝静红触动很大。一个优秀的孩子,因为网络而荒废学业,对老师撒谎,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和那么多同龄人误入歧途?经过思考,她决定从网络使用者自身的素养着手,探究现状和对策。

    2005年5月至7月,利用做研究生论文的机会,贝静红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69所高校的学生随机发放了2500份问卷,就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26份。

    调查发现,认为网上的不良信息“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大学生比例为15%和53%,31.3%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不良信息“肯定会”或“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还有60%的人认为这些信息会对“周围的朋友”产生不良影响。在网络道德素养的专项分析中,5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言行;40%的人认同“访问色情网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27.4%的人对黑客表示崇拜,还有36.9%的人表示“有机会也想试试做黑客的感觉”。

    “由于青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缺乏对一些网络行为伦理性质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从猎奇心理出发考虑网络问题。”贝静红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华东师大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治平新近完成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呼应了贝静红的观点。在他的调查中,2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数字比2001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75%的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上下载盗版音乐和软件;50%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讲过脏话;甚至有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如何构建

    早在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就向社会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用“五要五不要”简明扼要地提出了我国第一部面向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然而,贝静红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不少年轻人对《公约》的认知相当匮乏。

    调查中,41.2%的大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公约》”;40.4%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3.3%的大学生表示“内容知道一些,但没遵守”;只有8.8%的大学生回答“熟悉其内容,并努力遵守”。

    对此,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表示,《公约》在提出5年后,遭遇这样的认知状况,既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郝向宏认为,调查发现青年人对《公约》及相关的网络道德重视不够,主要是因为从整体上看,我们当前还处在网络发展的初步普及阶段,对网络道德进行充分认知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好像在经济刚刚发展的时候,人们往往对环境保护不太重视,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环境的约束,这时人们就会认识到环保非常重要,这是个自然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其中的内容,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青少年网民和整个社会中。”郝向宏举例说,《公约》提出“不随意约会网友”,在几年前还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家一约就去见网友这种情况已经比较少了。《公约》中“不沉溺虚拟时空”,也是对当前越来越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所提的一条很有前瞻性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从Web1.0版本进入到现在的Web2.0,增加了很多互动式的内容。郝向宏认为与之相应的《公约》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怎样面对博客问题等。他说,《公约》的提出虽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通过宣传和倡导,可以使青少年心中始终有根弦,保持正确的网络是非意识。

    除了推广《公约》,近年来,团组织也在不断探索更加深入有效的引导办法。今年2月26日,团中央、教育部等共同启动了“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从绿色网络内容、载体、场所、人才、组织、产业6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3月底,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组委会联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又启动了全国青少年“美德网上行”主题活动。在中青网、人民网等100家网站上推出《网络美德排行榜》,接受广大青少年的点评和推荐。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的开放性和道德约束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调整,找到一种平衡,这样才能推进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建设,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状况。(记者 谢洋)

    链接

    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内容如下: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编辑: 曲涛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