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局长张云泉:做人要像人 做官不可像官
2006-08-31 10:56:33
SRC-81
|
|
|
|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
江苏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的办公室里,悬挂着这样的一个玻璃匾额。
“信访局是个筐,有什么困难都往里装”,张云泉在这样一个人称“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2年。对于人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信访工作,他有着自己朴素而深刻的理解:“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吃了人民的饭不为人民做事,就是对人民的背叛。”“干信访工作,关键是心里要永远装着群众。”
“有些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虽小,但维护党的形象的意义却很大。”
——张云泉
2001年,泰州市姜堰溱潼镇湖东村青年徐宇的父亲因病去世仅仅三个月,妈妈又被摔成高位截瘫。刚刚40出头的母亲躺在床上,由于大小便失禁,炎热的夏季身上甚至长出了肉疮,母子二人度日维艰。面对肇事者的冷漠和村干部的推诿,20岁的徐宇只好辍学上访。姜堰八中一位姓黄的年轻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过张云泉的事迹报道,于是,就指点走投无路的徐宇到泰州市信访局去碰碰运气。
|
受助对象徐宇(左)探望病中的张云泉 (资料图,来源:泰州网) | 那是200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衣着单薄的徐宇来到了泰州市信访局。在信访局的楼道里,徐宇看到一位衣着简朴的中年人,随口问了一句:“我找张云泉……”没成想,那人马上答道:“我就是。”随后,张云泉局长就近找了一间办公室,倾听徐宇的诉说。
“遭遇了父母相继去世的痛苦,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喜欢’睡觉,因为只有睡着了,我才能进入没有烦恼的空间,才能感觉到快活。”2005年初春,徐宇对记者说,“在漫长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不少人看见我这个上访者就像躲瘟神一样。我曾经给他们下跪,可正在开会的干部却骗我说,他们不在。”
然而,就在那个冬天的下午,一个“一点都不像局长”的信访局长——张云泉,给了孤苦无助的徐宇期盼已久的温暖和希望。张局长看徐宇穿得少,从身上掏出200元钱递给他,说:“你先去买件棉袄,穿得暖和些再来……”张云泉当场就在徐宇的上访信上作了批示,交给信访局的同志,说:“马上就办!”
在信访局的楼下,张云泉局长安排徐宇就着热水吃点东西,“到信访局来,我并没抱什么希望,当时,我感动得要给他下跪,但他不让。他说,我只有一个儿子,你就当我的二小(二儿子)吧。”徐宇两眼湿润了,他问记者,“你知道吗?当时,我是流着泪水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的。”临走时,带着张云泉给自己买的饼干和橘子,徐宇在信访局的门前,对着办公大楼深深地鞠了一躬。
半年后,本应属于徐宇的赔偿金9万多元,终于分两次,拿到了徐宇的手中。这个过程中,徐宇见了张云泉6次面,每次张云泉都拿些食品之类的东西给他。过意不去的徐宇在家里自己做了两斤炒米糖送给张云泉,张云泉仅仅尝了一块,说,“你一天三餐都吃不饱,还送我这个。”
“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22年来,张云泉义务帮扶过200多户特困家庭;为上百名群众求过医、购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4万多元,救济困难的群众。“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我张云泉,即使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要奉献我的一腔真情”,真情换来真心,许许多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人,都把这位信访局长看作自己的亲人。
2001年,李庆余老人的独生儿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晚年丧子,使李庆余一夜之间青丝变成白发。了解到这一情况,张云泉经常来去看望李庆余,开导他的老伴。慢慢地,李庆余老两口从悲痛中缓过来了。
|
李庆余老人(左)的小货亭在张云泉帮助下生意红火 (资料图,来源:泰州网) |
为了让李庆余老两口从晚年丧子的痛苦中彻底走出来,同时也能有点生活来源,张云泉奔走于邮政、城管等部门之间,帮着他们开了个小售货亭。听说搭建售货的亭子老人缺钱,张云泉马上送来1000元。说起张云泉帮助自己的点点滴滴,李庆余老人说,虽然我的年纪比他大,但他就像一个家长一样关心着我。
棚子搞好了,李庆余老人花了50元请打字店帮他刻下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张贴在售货亭上!老人激动地逢人便说:“我是在共产党的一个好干部帮助下才有了第二次生命,我现在不仅要感谢他个人,更要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干部。”
73岁的朱兰老人谈起多年来张云泉对自己一家的关心来,不禁泪流满面,语不成声:“有一次,我在医院替老头子打水洗脚,他不小心踩翻了脚盆,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水。老头子性子急,伤心加上生气,当时就让儿女们去找张云泉。儿女们一个电话,张云泉局长就来了。他把水拖干净,重新打了一盆水给我老头子洗脚。我和老头子都哭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儿女都没给老头子洗过脚啊!他是局长啊,共产党这么大的一个干部,亲自动手来给老头子洗脚。当时张局长蹲着给老头子洗脚,老头子一边哭,一边用手拍张局长的肩头,对家里人交代说,我死之后,不管家里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去上访了。”
有谁能想到,为了朱兰老人一家,张云泉从不惑之年到年近花甲,从信访工作人员到副局长、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忙了整整18年。
“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凡是老百姓向我反映的特殊困难和疾苦,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是我的责任!(83年在原县级泰州市信访局办公室时张云泉说过的话)”于是,跟着患精神疾病的母亲上访11年的“野丫头”方小娟成了张云泉的“女儿”;身患胰腺癌又无钱做手术的孤寡老人孙玉宝成了张云泉的“父亲”;援外施工中不幸下肢瘫痪的穷困职工殷伟成了张云泉的“兄弟”……
|
作为1号接待员,张云泉每天要拆阅大量的来信 (人民网记者 刘锋 摄影) | 22年来,张云泉平均每年接待来访2000余人次,拆阅处理来信2000余封,接受来访电话上千个。“群众反映的问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是有道理的,我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张云泉语)。张云泉朴素的话语里包含着一个信访工作者的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的坚定信念。
“我们每个党员肩负着重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美好的新泰州而无私奉献。”
——张云泉
今年48岁的丁秀勤,是泰州某食品厂的职工,她打21岁入厂,整整干了26年。去年9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得食品厂36名职工从头凉到脚:两年领不到一分钱工资,干了一辈子的厂又未经职代会讨论表决就卖掉了。无助的职工到政府门前请愿。
丁秀勤的一位亲戚曾经得到过张云泉的帮助,丁秀勤常听他说张云泉是一个为工人讲话,热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于是,丁秀勤代表上访的工友们喊出了“我们就找张云泉”的口号。
|
张云泉(左)和丁秀勤促膝交谈 (资料图,来源:泰州网) |
短短的10分钟之后,张云泉就来到了上访工人们的面前。看到激愤的人们在政府门前拉起了“还我工厂,还我工人主权”的白色横幅,张云泉一面做着大家的思想工作,一面伸手想解下来,情急的职工蜂拥着将他推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站起身来,张云泉丝毫不以为意,耐心地向工人们了解情况。
工作人员要给张云泉打伞,但张云泉拒绝了,他说:“这里有这么多工友都淋着雨呢!”丁秀勤回忆道:“那天,我们大部分人打着伞,穿着长袖衫,不少人还加了外套。可张云泉穿的是短袖衫。四、五十分钟啊,他一直站在风里雨里,冻得浑身发抖,听我们反映情况,让我们很感动。最后,我们的工友自己把横幅解了下来。”
张云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夜亲自起草信访摘要,向市领导汇报。市领导当即批示:决不能损害群众利益,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第二天,由纪委、海陵区、反贪局、信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就进厂展开了工作。事情很快有了结果:春节前工人手上终于拿到150元的过节费。很快,在改制中收取贿赂的负责人也锒铛入狱。
曾是海军舰队中的光荣一员的张云泉有着一副好身手,他曾空手制服过专门向出租司机收取“保护费”的“团伙老大”;他曾经夺下精神病患者手中锋利的破酒瓶;他曾经徒手解除有人带在身上的杀猪刀和土炸药包……可是面对愤怒得失去理智的普通群众,他的心里永远只有理解和宽容。他常说:“如果受了委屈的群众把气出在我身上,群众气顺了,我愿受这份气。”“把事情干到让老百姓心里平衡的份上,这就是我们信访干部自身价值的实现。”
2000年7月23日,泰州西汽车站海光红绿灯附近的328国道上,某乡镇企业因改制问题处理不完善,职工围堵了8个小时。张云泉到现场时,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一个被堵在路边的鸡贩子听说张云泉是上面派来的,从鸡笼里拎起一只由于无法及时赶到市场而被热死的鸡砸到了张云泉的胸前,张云泉的上衣和脸上都溅上鸡屎,但他没有生气,还主动表示可以帮助鸡贩子卖鸡减少他们被堵的经济损失。上访的工人们看着张云泉带着满脸鸡屎做工作,都说,“共产党的干部肚量真大”。大家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
从张云泉赶到事发地点到人群疏散,交通恢复,仅仅用了15分钟。
“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我作为信访局的领班人,就要当好‘连心桥’上的一块砖。”张云泉用自己坚实的双肩一头挑着党和政府的重托,一头挑着上访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扎扎实实地行使着一个信访干部的光荣使命,和他有所接触的群众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是“看得见、用得上的三个代表”。
泰州市发改委主任卢佩民这样评价张云泉和他的同事们:他们是改革大局的保驾护航者;他们是职工合法权益的忠实保护者;他们是既得利益者的引导感化者。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张云泉立足本职工作,有效地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泰州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关系,而他所做的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推动泰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信访工作只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才能正确处理好和化解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张云泉
“张云泉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来信来访,而且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通过一定渠道反映给有关部门。”泰州劳动与保障局的黎耀华说起2002年28号文件的出台,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是薄薄的一张纸,但却凝结着张云泉的心血”。
2000年泰州市较早实行了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由于当时是江苏的第一家,工作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得到了大多数职工们的支持,但是,也有一些人为此而上访,其中,因为企业30年工龄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涉及了大约3000人的利益。
张云泉在接访的过程中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问题,并且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于相关政策的顺利落实,对于维护政府的权威,尤其是对于切身相关的群众的利益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强调:“无情调整,有情操作。”他及时与其他部门沟通情况,全程参与了28号文件的起草,尽可能地让职工的合理合法的诉求在文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由泰州市信访局建议或参与制订出台的各种文件 (人民网记者 刘锋 摄影) |
张云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阐释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在6800万党员的行列当中一心一意地实践着入党的誓词和党章的要求。他说,“群众高兴了,我就高兴了。”“我所做的,就是要让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张云泉不仅善于处理复杂的信访案件,更注重自身政策理论水平的学习提高,并且悉心研究信访工作的规律。他先后牵头或参与制定了20多项工作制度。其中,像律师坐堂信访局、市级机关年轻后备干部到信访一线锻炼等,都是他向领导提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坚决支持,这些都称得上是走在全国前列。
据报载,在2004年11月信访条例的专家论证会上,李宏勃提出“很多信访人,不懂得如何依法信访、依法维权,浪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动员各界社会力量帮助信访人,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他建议:信访机制引进法律援助。其实,在这一点上,泰州早已走在了全国信访系统的前面。
张云泉在工作中了解到,群众上访有三分之一属于涉法纠纷,由此引发的上访事件多数都需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律师坐堂,不仅为上访者提供了依法解决问题的路径,也解决了“硬要政府越权当包公”的问题。2003年8月以来,泰州全市共有律师300多人次参与了320多个信访接待日工作,接待上访群众500多批,提供律师咨询850多人次,参与调解处理矛盾400余次,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40多起。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看到对这一创举的报道后,称赞道:“这个经验很好!”
泰州市领导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市委书记朱龙生说:“凡是信访干部和信访战线的事,不管多大困难,有一件办一件。”各地、各部门也把信访工作当作份内的职责,摆在重要的位置,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泰州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四套班子领导到信访局轮流值班制度、领导干部下访工作日制度、集中处理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民事大调解制度,推广了“社区论坛”、“民主恳谈会”、“基层民主议事日”、“村情发言人”等创新举措,形成了以市信访局为龙头,各相关部门整体联动、紧密协作的大信访工作机制。
信访渠道不畅;信访问题处理只转不办,效率低下;无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等被称为当前信访中的几大问题。然而,在张云泉和他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泰州以及上级信访机关的支持下,在同级各部门的鼎立相助下,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去年,泰州纪委专门出台了《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该办法将信访工作中常见的14种具体问题与领导挂钩,促使各类关系到具体职能部门的信访案件得到及时顺利的解决。至今,已有十几人受到诫免谈话等处分。
“共产党员要维护群众的利益,自己首先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张云泉
2001年,因工作需要,人事部门给信访局下拨了一个行政附属编制名额。有人向张云泉提出“交换安排自己人”——张在信访局安排来人的亲属,对方在自己所在事业单位安排张的儿媳。当时,张云泉的儿媳正处于哺乳期,在市区某一企业上班,每天往返新老城区间十分不便。
张云泉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行,答应这事就是助长腐败之风。再说,儿媳尽管在企业上班,可毕竟有班可上。这一岗位还是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经过局领导班子讨论,最终那一令众人羡慕的岗位给了一个叫许丽的临时工。张云泉说:“小许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编制留给她理由最充分。”
了解张云泉的都知道,不仅他没有安排儿媳的工作,连他爱人也没沾过他的光。几年前,因企业倒闭,他爱人已下岗,张云泉的亲戚中有8、9个下岗没有工作,有的生病没有钱治疗,有的摆地摊,有的在外打工,张云泉从没有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找工作。
为此,张云泉没有少挨责备,说他专帮别人家的忙,自己家的事情反到从来不管不问。张云泉认为,帮群众的忙他理直气壮,为自己家的事情他口难开、腰杆子不硬。面对亲友的不理解,张云泉总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并常说那句老话:作为党培养的一名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事咱不能干,对百姓有利的事咱要多干!面对家人,张云泉无法不愧疚,但他别无选择:“你们跟着我吃苦受累了,我干工作的底气也更足了。”
由于出差时经常自备电饭煲,只住在条件简陋的旅社里,有两次,张云泉甚至被外地的旅店工作人员怀疑是个“冒牌”的“假局长”。
|
张云泉办公室里的电饭锅,因为出差时常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有人甚至怀疑他是冒牌局长。 (人民网记者 刘锋 摄影) | 说起这些事情,曾是张云泉局长的驾驶员的梅骏也忍不住无奈地笑了。
2001年春,张云泉出差到北京,为了节省开支,张云泉一行找了一个70元一天的老式招待所,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旅馆的工作人员见他们住得如此寒酸,甚至还用自带的小电饭煲自己烧饭吃,顿起疑心,向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民警认真地看过张云泉出示的相关证件后,才真的相信:这位寒酸的旅客确实是一个地级市的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这样,仅到北京出差半个月张云泉就节省开支1万多元。张云泉对身边的同事们说:“这省下的1万元钱,能让好几个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啊。”
其实,这样的事情早在1998年,就发生过一次。不同的是,那次,是张云泉和4名同事到广州出差。
“我替张局长开车有7年了,在我印象中,张局长正常上下班一般不要我们接送,都是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信访局驾驶员梅骏说,“局里人都非常熟悉张局长的自行车,是一辆买了好多年的斜杠的旧车子。虽然我开的这辆车是市政府配给张局长的工作用车,有时却是局里工作人员公务用得多,他反而用得少。”
随着自己职位的升迁和年龄的增长,57岁的张云泉应该是到了可以享受一些领导干部应有的待遇的时候了,可他却总是说:“面对群众的困难,我没有理由去贪图安逸;了解到群众的疾苦,我怎能忍心去追求享受。”
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做汇报之后,已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张云泉刚刚走出会场,在大会堂的台阶上就被几家企业的说客拦住了。一家日资企业许诺,只要张云泉在该公司的活动中露个脸,就可以拿到几万块钱。一向乐于助人的张云泉却愤怒了:“党和人民所给的荣誉,怎能用来为我个人谋取利益,更不要说为你们这样的日本公司做宣传了?你想都别想!”
面对他人的不解,张云泉常常说起自己的“三比”:“信念上要与革命先烈比,工作上要与模范人物比,生活上要与困难群众比。”张云泉认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就是自我受教育、洗涤心灵的过程。他总是扪心自问:“看看那些困难群众,再看看自己,每月拿着固定的工资,住着国家补贴的住房,在空调房里办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自足,不为民办实事呢?”
“我从来不把自己当个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永远当过去的张云泉。”
——张云泉
这几年,组织上先后授予张云泉“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多种荣誉,并先后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央首长和国家机关干部作事迹汇报。而张云泉却常常说:“一个人在荣誉面前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持本色,艰苦奋斗。”
|
张云泉获得的荣誉证书 (人民网记者 刘锋 摄影) |
当有记者问到张云泉如何理解泰州兴化人郑板桥写下的著名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时,张云泉深有感触地低声吟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吾小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
张云泉现在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并享受副厅级待遇。但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官看,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办事员,就是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张云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10岁之前从来没有穿过象样的衣服,他深沉地说:“级别升了,权力大了,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是让我更便于处理矛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摆官架子、谋取私利的。”
“作为公务员,我们永远不能忘百姓这个‘本’。不忘本的第一要素就是,对待百姓疾苦,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为什么现在有些老百姓对少数干部很反感呢?就是因为这些干部太把自己当个官了,总是端着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摆着一张冷冰冰的脸色,群众的事在他们看来就是麻烦事。”
22年的信访生涯在张云泉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他的腿被踢过,落下了深深浅浅的疤痕;他的胳膊被掐过,留下了又紫又黑的斑块;他的手指被咬得露出骨头,至今仍不能灵活弯曲;他的面部曾被人猛击,鼻腔和嘴里满是鲜血;他的左眼更被打成重伤,留下终身伤残,视力从原来的1.5下降到现在的0.15……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信访干部在群众眼里就是政府”。22年来,他用自己一家的聚少离多换来了困难群众的节日欣喜;他用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换来了上访群众的安全和满意;他用自己的无私帮助和倾情付出抚慰了一颗颗求助无门、悲伤欲碎的心灵;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其实多数时候,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他们要的,就是理解和尊重。”张云泉说,“我能用自己的行动,让群众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政府,我付出的,值得!”
|
和孙子共享天伦之乐 (资料图,来源:泰州网) | 张云泉用他的爱心、他的青春、他的健康、他的生活、他的家庭身体力行着一个信访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一位网友看到有关张云泉的事迹报道后,颇有感慨地写道:“张云泉以个人和他的同事的力量为老百姓主持了正义和公道,他做的是赔礼、赔罪、赔钱、赔健康、赔家庭的窝囊事,他是上访者的出气筒、创可贴,是政府的灭火器、挡箭牌。”
在泰州的大街小巷,听到有人谈论起张云泉,大家都忍不住驻足观望,很多人都说,我们不认识张云泉;但是,更多的人会说:这样的好官,应该大大地宣传……最后,我的耳边忽然想起年轻的徐宇所说的话来——宣传张云泉,学习张云泉,上访的人们就不用走那么多弯路了,“让我这样的人可以少受一点苦。” |
|
编辑:
余梁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