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构建和谐社会 > 贯彻落实

五年后重庆基本建成多层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2006-11-25 13:09:21 重庆晚报
   
 
 王鸿举主持召开市政府第四十八次常务会议

    市长王鸿举昨日主持召开市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据悉,我市将尽快使社会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的模式向统一、归口、综合的模式转变,力争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甘宇平、黄奇帆、陈光国、赵公卿、余远牧、童小平、谢小军、周慕冰出席会议。

    直辖以来,我市已对70万城市居民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把11万多农村“三无”对象纳入了五保供养,对45万多农村特困户实施了定期定量救助,对13万多重点优抚对象给予了抚恤补助,使城乡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保障。但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以适应困难群众多方面的救助需求和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需要。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称,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质是把现有的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资源、救助制度有机整合,通过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社会救助政策,合理配置社会救助资源,实现救助信息的畅通、共享,避免无序救助、重复救助,提高社会救助的效果。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灾民、优抚对象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为救助对象,以完善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系统为重点。我市将力争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王鸿举要求,全市各级政府要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积极有序推进。

    会议还听取了《关于“渝洽会”与“高交会”隔年交叉举办有关情况的汇报》;听取了《关于2004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奖建议人选及有关工作的情况汇报》和《关于2005年市委、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初选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报市委常委会审议。(记者李鹏)

    十大措施构建新型救助体系 困难群众生病读书可享救助

    未来5年内,我市将建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十大方面的社会专项救助———昨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直辖后帮扶139万群众

    直辖以来,我市对139万左右群众实行了4方面帮扶———70万城市居民享受低保,11万农村“三无”对象纳入五保供养,45万农村特困户得到定期定量救助,13万重点优抚对象获抚恤补助。

    但现行救助体系也有不足———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由民政部门救助,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法律援助救助由教委、劳动、卫生、房管、司法等部门实施,救助分散、标准不一,困难群众若申请又费时又费神。

    社区里可申请救助

    市民政局负责人称,市政府成立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将统筹协调救助资源,避免无序、重复工作。

    这至少带来三大实惠———所有困难群众进入救助范围;救助内容增多,困难群众在享受以前单一救助的同时,还可视具体困难申请其他,如生病申请医疗救助,子女读书享受教育救助等;我市将开发救助信息系统,录入困难群众基本资料,群众申请更方便,只需到建有这一系统的社区或村社即可。

    据悉,企业和征地农转非两类就业困难群众,将分别由企业和征地单位交纳养老保险,退休后直接领养老保险。救助标准还将随经济发展适时提高。(记者李伟)

  编辑: 肖辉杰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