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构建和谐社会 > 图片报道

新农业站在新起点上

2006-11-25 13:09:21
   
 
  粮食生产

  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6947万吨,增产3877万吨,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趋势。粮食平均单产为308公斤,增长9.6公斤。粮食总产增量和单产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从粮食增产区域看,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增产幅度较大,共增产3536万吨,增长11.6%,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1%。

  ―――2004年全面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441个粮食大县和43个国有农场,作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县(场)。目标:

  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和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5.5亿亩和15亿亩左右。

  物质装备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形成稳定增长的机制。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和2020年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力争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分别达到322.5公斤/亩和350公斤/亩。

  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粮食生产自然灾害损失由现有的5%―10%,控制在5%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2%―3%以内。

  到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保护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比重不断减小,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比重稳步上升。种植业结构趋于优化,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扩大,园艺作物的发展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004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

  ―――各地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2004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

  ―――初步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格局。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2004年河北、山东、河南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46%;东北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玉米面积的32.8%;长江流域油菜带面积占全国的84%左右。目标:

  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力争通过5―10年的发展,使我国畜牧、水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较合理的区域布局,优势产区的集中度达到70%,优势农产品出口率达到15%以上。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得到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7%提高到45%左右。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选育出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314个。目前,我国已育成12个超级稻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4年2月,“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实施。该行动通过在13个主产区的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中大面积示范推广50个优良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最终使示范面积达到1000万亩,辐射面积1亿亩,示范区粮食增产达到10%,辐射区增产5%。

  ―――2004年11月,农业部启动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全国20052个小麦科技示范户平均单产399.1公斤,比上年增产14.2%。

  目标: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快使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通过5年的努力,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到201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8亿千瓦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农业机械化总体进入中级阶段。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截至目前,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141.7%。

  ―――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2000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0元,比2000年增加300元。

  ―――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1362.6万人,占总数的40.9%。目标:

  规划5年时间使40%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户均增收1800元。

  发展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和50亿元的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培育农产品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农业标准化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依据日臻完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已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截至目前,我国已制订农业国家标准1281项,行业标准3272项。其中农业部门组织制定国家标准7000余项。

  ―――近6年的标准项目总数是1999年以前50年全部农业标准项目总数的1.6倍。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饲料工业、农村工业、农机化、农村能源与环境、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采标率超过20%。

  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国际标准采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1000个,出口基地300个,标准化示范县500个。

  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

  核心示范区标准入户率达100%,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

  畜牧业

  2004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禽饲养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业所带动的饲料、畜产品加工、兽药等相关产业的产值超过6000亿元。

  ―――规模化水平提高。2004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7.9%,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3.0%,饲养5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0.4%。养殖小区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养殖小区已突破4万个。

  ―――畜牧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0多个,其中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30%,发展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5万个。

  ―――牧区饲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半舍饲、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养殖方式逐步推行,饲草料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畜禽良种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目前,荷斯坦牛及其改良牛的良种覆盖率约70%,三元杂交猪的良种覆盖率约95%。目标:

  初步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初步建成包括良种繁育、动物疫病控制、饲草饲料生产、食品安全卫生在内的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支撑体系。

  畜牧业进一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

  生态农业

  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认证格局。

  ―――到目前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4088个,认定有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679个。

  ―――绿色食品从1990年开始推出,全国已有3044家企业的7219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物总量达到4988万吨,产地监测面积611万公顷。

  ―――农业系统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从2002年正式启动,到目前已有288家企业(基地)的843个产品获得认证,面积169万公顷,产量45万吨。

  ―――以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城市为例,2004年全年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比2001年提高了29.2个百分点,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合格率提高了32.3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目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生产实现标准化,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无公害农产品免检入市销售的推进措施和办法,逐步做到全产品、全领域、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逐步扩大绿色食品总量规模。突出抓好畜牧、水产、园艺三大产业开发;把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以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作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主导力量。

  (本报综合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

  《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29日 第十四版)
  编辑: 肖辉杰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