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海之滨,青岛市区东部,一个现代化新城区正在崛起,这就是1994年区划调整后成立的新崂山区。这里依山傍海,山清水秀,物阜民丰,商贾云集,水陆交通发达,是青岛市向东部拓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度假中心的黄金地带,是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浪潮中,青岛市人大崂山代表组不辱使命,探索创新,依法履职,积极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依法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和谐崂山建设,不断把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勾画了崂山以民为本的和谐风景。
“精卫填海志不移,愿为人民鼓与呼”
7月1日,是党的生日。对于地处崂山深处的北宅凉泉村的一千多名村民来说,是他们世世代代都永远铭记的日子。2001年的7月1日,天刚蒙蒙亮,凉泉村的父老乡亲们就自发地在村口擂响了锣鼓、放起了鞭炮,男女老少个个喜上眉梢,整个村子在沸腾。因为,“今天是个好日子”,是凉泉村迎来整村乔迁大喜的日子。当凉泉村党支部书记刘承田代表全村1009名村民从原市委书记张惠来手中接过来“凉泉新苑”11个楼座新房的钥匙时,村里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那些已懂事的孩子,人们的脸上无不挂着幸福的泪花,他们一个劲的鼓掌,鼓红了巴掌。村支书动情地握着市人大崂山代表组组长马鸿冰的手说:“人大代表的恩情,俺凉泉村的百姓永远忘不了”。 崂山区北宅街道的凉泉村,1958年为了修建崂山水库,让青岛人民喝上崂山水,成了当时五个库区移民村之一,贡献出了700多亩水浇地,还剩200多亩贫瘠的山地,在低矮的黄泥石头屋一住就是40年,一遇天旱村里的水井干涸,群众守着水库没水吃。为了保护水源,村里没有什么经济项目,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群众多次向上级反映,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群众有难找代表”。村支书刘承田找到了市人大崂山代表组组长马鸿冰,把凉泉人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一肚子酸咸苦辣一股脑地给马代表倾诉了一番。当时,市人大崂山代表组的18名代表走村串户作了深入调查了解,当代表们亲眼看到村里的危房裂缝大的能伸进一个拳头,看到村民要走三里以外的羊肠小道挑水吃,看到孩子们每天要背着书包走几公里的弯弯山路去上学的时候,代表们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这就是凉泉人,是他们为了全市人民能喝上甘冽的崂山水,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这种奉献和牺牲一直延续了40年。为此,代表组连续三年联名在市人代会上提出议案,要求尽快解决凉泉问题。他们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利用各种机会大声疾呼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凉泉村。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庆兰在一次视察凉泉村的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凉泉人民讲大局,讲奉献,他们提出的要求不过分,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原市委书记张惠来、副市长杨军也对凉泉村进行了视察,做出指示。省市新闻媒体多次对凉泉村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奉献精神进行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凉泉村实行整村搬迁改造,崂山区在凉泉村召开现场办公会。占地58.2亩,建筑面积四万多平方米的11栋“凉泉新苑”居民楼不到一年全面竣工,是人大代表帮助凉泉人民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崂山山脉山海相连,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涧深谷幽的独特景观。崂山不仅因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作为“海上第一名山”而蜚声中外,就是山上那寻常的石头,也被人看作是“宝石”,因天安门广场上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由“崂山红”花岗岩雕成的。随着崂山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石材的需求量大增,“靠山吃山”一时间成了一些人的生财之道。 受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崂山的花岗石进行了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崂山境内采石场最多时达300多处,严重破坏了景观和植被,许多风景如画的山头被挖的千疮百孔,一片狼藉,令人扼腕叹息。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事我们得管!”。青岛市人大崂山代表组的代表们坐不住了,代表组和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同志进行了视察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们在市人代会上,联名提出《关于禁止在崂山风景区采石并限期关闭采石场的建议》,要求督促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制止挖山采石的无序状态。对采石场清理整顿,市、区政府非常重视,在听取了有关业务部门的专题汇报和各方面的意见后,采取坚决措施首批关停了130多家采石场,并研究制定了规范采石的管理办法。但是浮山南麓和松岭路北端有几家市属和外部的采石企业无视政府禁令,仍然有些“老愚公”携子带孙挖山不止,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市人大崂山代表组会同崂山区人大常委会,邀请新闻单位参加现场视察,对乱采石造成的破坏情况给予曝光,并明确提出了四点意见,从而催生了市政府《关于重申风景区内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禁止采石的规定》的“红头文件”。几家“老大难”采石场终于关停,滥挖山采石的现象得到遏制,景观和资源保护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绿水青山。
“心中常念农桑苦,惠泽百姓千万家”
崂山区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相对薄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因开发建设和资源保护造成的失地农民就业压力增大,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青岛市人大崂山代表组和区人大常委会视察、调研的焦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年前,为了催生崂山区“四保一补”惠民政策的出台,市人大代表组的代表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分期分批到中韩、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四个街道办事处的13个行政村(约占10%)的120多户农家进行调研。在和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20多个日子里,代表们进田间、坐炕头,人人都攀上了“穷亲戚”。随着交往的加深,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这种爱的呼唤与心的交流,使代表和农民兄弟在“同频共振”中奏响了信任与和谐的最强音。代表们了解实情,发现问题,观察分析,解剖麻雀,在比较中让问题暴露的更充分,更鲜明。“眼见为实”,老百姓的所想所盼代表们“心中有数”,从而为破解“四保一补”难题找到了“钥匙”。这只是近几年来,市人大崂山代表组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不懈抓监督,支持区政府创新机制强监管,加大投入谋发展的缩影之一。
代表组监督和支持政府把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先后提出了“加快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扩大”、“通过地方财政转移支出反哺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督促和支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三农”问题。代表组在推动崂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逐步向建立健全富民安民的长效机制发展,使群众在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勾画了崂山以民为本的和谐风景。 崂山区政府重视市人大崂山代表组的建议意见,采取多项措施,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了长期的公共投入机制。在社会保障方面,崂山区以企业保险、自由职业者保险、农工商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老年生活补助“四保一补”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同等对待、同等标准、同步保障。崂山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把失地农民、城镇无业居民、流动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区参加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98.5%,全区146个村居的264处卫生室全部达市、区规范化卫生室标准,为区内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就医就诊和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方便条件,基本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保障体系。同时,崂山区还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了“社区自来水化”改造一、二期工程。投资4800多万元新修建了99条进村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交网络覆盖率达到95.6%。
市人大崂山代表组体恤民情,畅通民意,尽代表之职,履代表之责。崂山区实践以民为本,保障民生,激活民力,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为化解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劳动力就业矛盾,崂山区开发了2900多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弱势群体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每年拿出1600万元为农村老年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 ,投资230万元为全区2.8万农村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实行前置动态管理,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村老人医疗保健一条龙保障模式。 和谐迸发新活力。利益关系调整到位,和谐所产生的效果便立即凸显出来。青岛市人大崂山代表组的许多“金点子”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思路和依据,他们的监督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一个繁荣、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崂山的迅速崛起,崂山正在成为山东最具发展活力、最富魅力的区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