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这是古代诗人妙笔绘就的自然胜景,今天已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环境。倡导建设城市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新理念。我们应牢固树立城市森林化的发展方向,遵循自然规律,强化绿化意识,培育森林文化,建立“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社会—自然一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和谐是栖居之本。现代文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和谐。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建设应当体现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形成人与自然共栖共生、和谐完美的城市环境,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人与自然更和谐。
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家、儒家、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家,而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大自然中,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母亲。
城市森林是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是提高人类文明、实现生态和谐的有效载体。在城市建设的诸多自然和人文生态要素中,很多是大自然赋予的,如山体、河流等;但更多的需要人工维护和创造,如城市森林、湿地园林、历史文化遗迹等。这些共同构成一个层次丰富、生物多样、功能完善的有机体,成为现代城市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链条。
今天的城市建设,必须致力于保护和完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山、林、水、城之间的功能和空间关系,以人为本,以城市为基础,以植被为主体,以水系为纽带,以城市美化、生态化和协调发展为目的,把建设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城市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构筑城中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的生态城市框架,精心建设一批层次丰富、品位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森林景观,促进城市森林建设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化是城市特色。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有实力未必有活力,有实力、有活力未必有魅力。现在城市建设的通病是趋同化、千城一面。城市同一个人一样,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魅力。城市最大的魅力源于绿化和文化。
绿化讲的是生态,文化讲的是人文。绿化+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和谐,其最高境界是和天人、同人我、一内外。儒家讲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讲九法界众生的和谐,而基督教讲的是人与上帝的和谐。绿化或言生态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的表色,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机。文化或言人文,则是讲人与人的和谐,是城市的底色。这是一个城市所独具的、外人可以欣赏而无法占有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内在素质和品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靠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必须注重城市的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森林和生态建设中贯穿生态文化理念,发挥生态文化作用,体现生态文化特色。城市森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是人与自然沟通、共处的载体和纽带。把“文化+绿化”、“人文+生态”作为城市的“根”、“魂”和重要的城市品牌,通过文化的整合、传承和发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三、城市森林是重要环境。当前,城市森林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城市森林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且具有长远性和持久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城市森林,就是建设环境;发展城市森林,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生态建设,就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来干。要以系统和统筹的思维作指导,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城市森林和生态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与加快城市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影响城市环境和群众健康的各种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古人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吃的问题固然重要,住的环境更重要,生态和绿色具有活力和魅力。不讲生态,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接近自然,才能接近和谐与美好;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绿色是自然的化身,新世纪的城市森林建设,就是要让城市更加充满绿色、洋溢绿色,让人融入自然,从而活得更加自由、自在、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