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山东建设大家谈
站内搜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007-04-27 09:43:00 作者:惠民县委宣传部 刘涛 来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占我国人口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功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实现农村和谐,也才能最终实现全社会和谐。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及农村人口占85%的实际,发挥区域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惠民南临济南城市群,北接环渤海经济开发区,向东沿滨博高速直达胶东发达地区,西与交通枢纽德州相连,境内220、大济等国、省道贯穿全县,交通四通八达。优越的区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举全县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投资3.8亿元的惠青黄河大桥已通车,把济南城市群与环渤海经济开发区连接起来;投巨资扩建升级、维修和改线了大济路等国、省道,修建改造乡村公路370公里、大中小型危桥44座,达到村村通客车标准。建成扩容了占地1300亩的孟家水库,投资25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进展顺利,供热达68万平方米的地下供热管网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发展质量,建设省级经济工业开发园区。投资1.5亿元,完成19公里道路框架和水、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部进行了绿化、亮化,栽植乔木6.4万株,开发区功能日趋完善,并做到项目建设到哪里配套工程就建设到哪里。

     

  环境建设也是发展生产力。以建设“绿色惠民”为重点,进行环境绿化。在城区,改造了主要街道,鲁北大街、东护城河公园开工建设,筹资6千余万元,完成了主要人行道的花砖铺设。对主要街道、背街小巷及海子周边进行了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75万平方米;在县域内,已完成成片造林2.7万亩,建成农田林网3.2万亩,环城林带24公里,公路绿化197公里。计划到2008年,林木面积达到73.5万亩,总覆盖率36.2%,总产值达到13.43亿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优良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客商到这里来投资发展。目前,进驻工业园区项目达到43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在大项目的带动下,2006年工业投入12亿元;220国道沿线乡镇以绳网产业为主导的“南带”开发也取得喜人成绩,拥有绳网企业200多家,年产量18万吨,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绳网生产基地。截止2006年底,全县民营业户已发展到7千余户,带动9万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发挥特色优势,膨胀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利用抗虫杂交棉制种优势,拉长产业链。依托中棉所的转BT基因技术,加大科技力度,发展优质棉种繁育,鲁研棉15号等20个优良品种相继问世。杂交棉育种繁育企业已发展到12家,制种户遍布10个乡镇200多个村,规模3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抗虫杂交棉育种基地。46万亩的种植规模、39377万斤的产量,引起商家的青睐。投资5.8亿元的基德纺织和投资5亿元的天时泰纺织等大项目相继落户,目前棉纺织企业已达60多家,纱锭120万枚,逐步形成了融扎花、纺纱、织布、服装为一体的棉纺产业链。此外利用年产4千万公斤棉籽皮发展食用菌,用菌棒废料植棉、种果树,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目前食用菌养殖户达3万余户,年总收入1.6亿元。

    

  二是发挥蔬菜种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依照国家农业生产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亩;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每年不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并备案。目前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0多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三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农产品增值。实施“村企互动”,串起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目前已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5家。带动农户87028户,年增加农民收入8928.15万元。

    

  四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务输出。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依托县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及各类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近年来,有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外出务工人员累计突破10万人次,每年增加劳务收入6亿元。

    

  三、 培养新型农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是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一是加强教育,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教育投入,发展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对9928名贫困学生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改造中小学危房1万平方米;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多部门联合组成“农村奔小康宣讲团”,向干部群众面对面宣讲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到田间地头向干部群众现场解答、解决技术难题。三年来,共宣讲12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8千余人;依托国家“阳光工程”,利用村村通有线电视,以科技书屋、远程教育、田间学校等载体,对农民进行培训,已受训农民20多万人,每人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倡导全民读书,连续3年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共60多万人参加,形成了读书学科学、用科技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从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设立永久性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开展“文明信用村、户”评选,培养农民诚信意识;组织评选“文明公民”、开展创建“特色家庭”、“好婆婆、媳妇、妯娌”等活动,发扬传统美德;开展创建“文明一条街”,引导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着力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同时,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利用“兵圣”故里这一品牌,大力宣传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胡集书会”、以泥人娃娃张为中心的“火把李庙会”一年比一年红火;以广场文化活动为平台,带动秧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抓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增强基层文化活力,活跃基层、服务群众。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抓好“三级联创”和“双基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农村党员实际需要,以教育培训为抓手,着力培养“农村党员能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领头雁”。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解决“学用脱节”问题的同时,先后组织“民主议政日”、财务管理和土地承包等专题培训127场次,组成强村支部书记巡回宣讲团宣讲14次,教育培训党员干部6500多人次。把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建成包含39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和3846名后备干部库。按照科学设岗、公示明岗等程序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增强其身份意识,通过服务群众展示党员形象,提高服务意识。实行村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至少联系510户群众,公开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监督。

   

  五、强化基层综合治理, 促进农村稳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安定团结的社会。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类突出问题,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心齐气顺。紧紧围绕建设“平安惠民”,一是抓基础,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完成14个乡镇司法所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司法所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乡镇调解中心建设,把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引导到乡镇调解中心处理。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1153起,调处1145起,调处成功率达到99%,无一件因调处不当而引发恶性事件。二是抓信访,畅通信访渠道,提高预警能力。全年共受理信访89起,其中88起已成功息诉罢访,1起正在调查审理之中。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3.7%,无出现越级或集体上访现象。三是抓群防群治,消除安全隐患。有897个村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防控体系,占全部行政村的70%。四是抓“严打”,强化治安管理。震慑犯罪,稳定大局。

编辑: 杜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