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水、路和桥从远古走来,讲述着人类自强不息的梦想;城市中的水、路和桥从远方走来,承载着我们奋发图强的希望。黄河冲击形成的鲁西平原,赋予了"江北水城"凝重的历史渊源,水的聪慧和灵性,路的厚重和延展,桥的沟通和连贯积淀了"江北水城"创新的城市精神。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在现实中开拓,我们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五千多年前,在中原大地上,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一位叫做蚩尤的部落首领展开了一场大战。此情此景,被一个叫做仓颉的东阿人以"符号"的形式记刻在龟甲上,汉字便由此而得以演化。在记录这场争战的二十余个甲骨文中,就是这样一个符号" ",被今天的我们看做是汉字"水"的甲骨文形态。有关水的记载虽始于此,但有关水的故事,在人类诞生之前便已繁衍流传……
遥想蛮荒岁月,太空中的地球与其他星球相比便彰显出卓而不凡、与众不同。它就象一大块晶莹发亮的大理石,洋溢着生命的光彩。这,得益于地球上的水。水之于地球,就象爱情之于人生,我们的生命若缺席了爱的雨露的滋润,人生岂不索然而又枉然?那该有多大的遗憾!
水有着别样的才情。她以刚柔并济、兼济天下的秉性为万物生灵创造奇迹,硬可穿石,柔却克刚。不知是因了水的天生丽质还是人类以感激之情赋予了水诸多美好含义,水成海,则骇浪惊涛;成潭,则深遂幽碧;成河,则一泻千里;成湖,则明眸善睐;成溪,则源远流长;成瀑,则跌落奔腾。
是啊,人从高处落下往往黯然神伤,水从高处落下却能神采飞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意在于水之包容、涵养和造福。所以说,能够依水而居,是人类之福祉,因为那潺潺的清波就在城里屋外、眼里心中。
江北水城6平方公里的东昌湖环绕着一平方公里的方方正正的古城区,这样的城市布局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一方水繁衍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变革着一方人的观念,激发着这一方人创新的理念,曾经贫瘠落后的山东聊城"出落"成今天这样既有传统文化风韵,又有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耀眼成就,因了我们继承中的发展,传承中的创新。古城区的白墙、灰瓦和硬山坡屋顶是我们曾经的城市记忆,如果我们淡漠了这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必然会在异质文化的强势冲击下迷失自我。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保留,使古城成为国内少有的保留完整古城邑的代表。在古城区,所有的新建筑物高度都限制在12米以下,以保证与古建筑风格的统一,降低古城区建筑及人口密度是为了增强通透感……所以说,构建和谐不仅仅只是大刀阔斧,更体现着细微之处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借水兴市",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经济才得以协调发展。
"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择水而生,因水而兴的风物和人情,因了水的氤氲和灵动,在水的周边上演着一处处的爱恨情愁和悲欢离合,见证着一幕幕的翻天覆地与沧海桑田。传奇佳话风生水起,育人利物一脉相承。无论是海、河、湖、潭、溪,只要在水边,人们的眼睛便随之纯净,心情便随之明朗,步履便随之从容,言谈便有了韵味。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的咿呀学语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到易安居士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从《诗经》中"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憧憬到"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的期待等诸如此类、林林总总的诗句,都在诠释着围绕水而派生出的入诗入画的生活和可圈可点的心情。
许多故事对此有着见证。"南有西湖西子美,北有东昌胭脂秀",西施与胭脂这一南一北的两位美女,皆与水结缘,与湖结缘,并彼此映照,相互依托。据说,在暨城南苎萝山下,只要西施去浣沙,临江濒水的一块方石便自动沉浮,水浅则沉,水涨则浮,使她浣起纱来,恰到好处。正是这块方石,见证了世间美好的爱情。西施与范蠡指石为证,对月盟誓,箫歌和鸣。万里长空,飘荡着这样的心声:"当歌浣江,水淙淙兮;结发方石,誓且且兮;国难毋除,心悠悠兮,死生与共,月灿灿兮……"此情此景,俨然一幅因忧国而感怀,因爱意而传神的水墨画卷。
无独有偶,与西施这位绝色美女遥相呼应的北方美女-胭脂,也曾在北方的水边演绎过一段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与西施凄美的爱情经历不同的是,历经千回百转,胭脂与鄂秋隼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这是否女主人公胭脂得以从东昌湖畔走进《聊斋》的契机。时至今日,凡此种种有关水的美好情节与人物,早已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而由此所衍生的水之完美品德和人们对其"德、义、勇、道"等精神的遵循、体味、感悟及效仿,则在潜移默化中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风吹到哪里,哪里便有了灵动;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契机。遥想5000多年前,"江北水城"的先民在聊河之滨筑土为城,泽水而生,曾几何时又借运河漕运之利得以兴盛。长江、黄河、运河,西湖、莫愁、东昌,沿途的亲水城市如今都怀有同样的梦想:就水之势,驰千里,奔向四方;品水之韵,洗胸怀,气宇轩昂;畅水之志,汇群流,容纳百川;悟水之境,昭日月,厚德自强。为百姓祈福,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为发展出力,就势而起,润水而兴。
正如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上人间,这万物赖以生存的至情至性的水,在演绎了无数有关宽厚、温柔、美好和仁慈故事的同时,也因其飞扬跋扈和肆虐狂暴曾给人类带来过几许灾难。于是,围绕着水,一幕幕战天斗地、披荆斩棘的恢宏篇章,才在人间得以上演。
那会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和慑人心魄呢?正所谓"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与水较量的每一个回合,必是考验着人类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场面。水若有声,不仅是淙淙叮咚,更有震天的怒吼让人闻而生畏;水若有形,不仅是波光潋滟,更有汹涌的大浪让人望而却步。正是因为博大深远,才激发了人类求知的欲望,正是因为惊涛骇浪,才锻炼了人类顽强的意志。如果没有风浪,人类不会有出类拔萃的舵手;如果没有波涛,人类也不会有激流勇进的弄潮;如果没有了水,人类文明必将改写,更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一部人类治水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他们何尝不想依一座青山,觅一湾绿水,享受男耕女织的安稳生活?无奈"董泽之浸汇为川,弥望斥卤不可田",飞沙、走石、狩猎、渔牧,只因水患,只因有水无法灌排,农田无以灌溉。这样的场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大禹治水的故事进行重温。
大禹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将洪水疏导完毕,不仅使得我们的先民暂时得以安居,更以治水为契机,通过调查和改良土壤而使百姓乐业,我国的疆域概念由此而得以建立。他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和治水灌田的不遗余力,不仅为今天的我们所津津乐道和崇尚景仰,更为我国的殷墟文明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笔。面对大禹治水的功绩,陈致平教授曾这样评价:"由于大禹的治水结果,他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他是最早建立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国家的大英雄。"所以说,"民之所愿,天必从之",人类在改造和使用水的过程中,不仅磨炼了意志,更积蓄了"人定胜天"的力量。
以水为线索,"人定胜天"的故事一直在不断上演。"分岷浇沃野,继禹立神功"的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有经济价值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便又是其一。成都平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流转而无一旱涝的原因,正是得益于都江堰,四川天府之名,也因了此堰的纵横开合与哺育灌溉应运而生。石笼、杩槎、开堰、疏浚,到了李冰父子这里,都江堰为我们讲述的就不仅仅是"人定胜天"的含义,现在看来,更有继承和发扬、传统与创新、交流与贯通等各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江北水城"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思路清则方向明,路,改变着聊城人传统的人生轨迹,路,延伸着聊城人创新的发展方向。正因如此,路,在人类心目中有着别样的份量,有智者曾对"路"及其引申义做过如此的归纳:登山的石路称之"磴路",平坦的道路为"砥路",暗道隐秘的通路为"伏路",主要线路为"干路",栈道称之为"阁路",窄而险要的路为"隘路",乡间小路为"村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为"康庄大道",艰险的道路为"坎路",曲折回旋的道路为"盘陀路"。在浩渺的文化典籍中也有路的典故。《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个传说,说是古代的杨朱看见了四通八达的大路,既可以往南,还可以往北,感觉迷失了方向而不觉大哭了起来。三国时魏阮籍常独自驾车天马行空随意奔驰,到了路的尽头不能前进时,便大哭而返,于是,后人便用"悲路穷"来哀叹事物的没有出路。
时代终归在发展。现代人在面对东、西、南、北时自然不会再有方向的轻易迷失,也不会在寻求出路和探寻思路时仅仅是黯然神伤。时至今日,多出的是一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心,多出的是"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恍然大悟。这些改变,并不是现代人为了标榜自我意识和物质堆砌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历史觉悟与自然风物的幻化与积淀。论述至此,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聊城改革开放前后的道路情形。八十年代,在聊城人的视野范围内还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那个时候,南来北往的车、人、马统统在一个车道上行走,路少且窄不说,红绿灯也只是在老百货大楼交通要塞处设置其一。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聊城还被包裹在四四方方的城墙里面,路的两旁便是墙。今天的东、西、南外环路,当年不是庄稼地就是居民区。随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的相继兴建和贯通,聊城的城墙才真正开始全面拆除。于是,东昌湖才开始融入"江北水城"的怀抱,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和沿湖而建的条条道路才得以与水城人文、东昌湖风景自然融合。与其说是近些年聊城市的道路建设得到了发展,倒不如说是传统的狭隘的思维定式得到了改变,更不如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有了改变,正可谓是"思路一变天地宽"。
如果说当年运河像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为聊城带来了兴旺发达,那么,是十多年前交通黄金"十"字的形成为墨守成规的聊城打通了全方位开放的通路,"借路兴聊"成为聊城人甩掉欠发达帽子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经过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和观念更新,终于明确了这样一个发展思路:农业在聊城的地位不可动摇,但要实现经济发展,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化,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工业发展,就业、税收、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工业是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发展工业是"实现率先崛起,建设强市名城"的关键。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地奋战,通过若干百亿产业工程的实施,通过对"聊城之外都是外"和"双赢"招商引资理念的确立,信发、时风、泉林、东胶、客车、凤祥、鲁西化工等企业集团成为鲁西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正如十年前借京九贯通之机,见聊城人抢抓机遇时智者曾经"天下不敢小聊城"的断言,在十多年后的今天,聊城积淀起的厚积薄发的力量、义无返顾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正在铺就一条继往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大路,在这条路上,以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想今天事、谋百年计的颇具前瞻性的睿智眼光必将伴我们同行。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这便是桥,出自《诗经·大雅·大明》,可谓我国诗歌中最早描述桥的诗句。我们想象不出这世间还有何物因其自身的功能与美观二者有机融合而被人们赋予如此之多的诗情画意,也难以想象围绕"桥"而衍生了多少令人遐想神往的传说与情节。桥,兼具搭载和沟通的实用及优雅和流畅的审美而二者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与水之灵动美,路之平实美相比,桥的美,美在静止。她以如月似虹的形态,优雅流畅的线条,或轻盈简洁,或凌空飞渡,或气势恢宏,或曲回百转,沟通着人与景,景与情。
有了桥的沟通与构建,矛盾可以化解,冲突可以平息,障碍得以跨越,发展得以延续,和谐也得以实现。如果把刚刚过去的聊城的这个十年看作一座桥,那么这座桥不仅仅是在连接昨天和今天,更在诉说聊城人借势、换脑、走出去、请进来所创造的一场场翻天巨变。在桥的两边,十年前是一端,十年后是另一端,东昌湖的一端曾经寂寞荒凉,另一端却如诗如画;古运河的一端曾经干涸枯竭,另一端却碧波荡漾,水城人的一端曾经上下求索,另一端却正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着和谐。如今,聊城变了,人们也变了:暮年的老者露出了微笑,懵懂的孩童得到了呵护,贫弱的家庭洋溢着欢笑,社会的精英奉献着更多。十年之桥在诉说,诉说的是水城人在时间长河中生活理念、发展观念的改变。
桥梁的历史也是人类存在的历史。远古时候,一群原始人在追逐猎物,潺潺的溪水在他们的身边流过。忽然,前面出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沟壑,于是,他们顺手抬起了旁边的一截断木,搭在沟壑两边,由此跨越障碍,使追逐的脚步得以继续。追溯桥渠的诞生,究竟出自何处、谁人之手,已无法考证。我们可以这样推断:自从有了路之后,当人们遇到河沟、沟壑阻碍时,自然想到要采用某种方式跨越障碍。最初的"桥"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树干、一块石板,后来的木桥乃至石桥,就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出现。伴随着桥的出现,那些随之而来的情感,在天上人间开始弥漫……
桥是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在旅途,这是桥带给我们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体验,通过桥的连接,人与风景互为融合,相得益彰。
桥是情。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三大有名的情人桥,便是因与爱情有关得以扬名。讲述许仙和白娘子的断桥,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长桥,讲述一代歌伎才女苏小小的昔人桥,皆因了爱情的千回百转而让人浮想连翩。桥由此留下的无尽的寓意和韵味常常就在不经意之间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桥在诉说。为人们所熟知的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至今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声声调调唱得是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歌里歌外说得却是我们在隋唐时期造桥修梁的领先地位,说得是赵州桥所带来的自豪和自信心至今还在延续。
桥在演绎。二千多年前,在江苏沭阳的霸王桥下,漂来一只轻灵小巧的淌淌船,船头微翘,似欲飞去,兰桨未动,船已先行。船上一位貌若天仙的姑娘焕发着无限的情致,她就是虞姬。桥上匆匆走来的一位英武的汉子,他的名字叫项羽,这一场美丽的邂逅,却因垓下一战最终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简短的诗句包含的是忠贞不渝、侠骨柔肠的情和义……
天上人间,关于桥的种种,总让人魂牵梦绕,难以释怀。桥不仅在天上,更在人间,桥不仅在诗里,更在生活中,她无语,却在讲述着力量、稳定、沟通和连续。在诗里,她诉说着忧伤、浪漫和生动;在生命中,她沟通亲情、友情和爱情;在生活中,她代表力量、跨越和包容;在时空中,她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人们的心里,她传达着进步、优美和抒情。
有关桥的人和事,我们希望能更加广为流传,让更多的有心人分享;也希望继续流传后世,让后人借桥寻访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的思想轨迹,回顾围绕着桥对文化价值、生命意义、心灵感悟进行记录和探索时所留下的痕迹……
自古以来,人类便把修桥铺路看作是引以为豪、引以为傲的善举,因为桥在水上山间,凌空越阻,千姿百态、普度众生。不过,若从服务生活、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积淀文化的角度审视桥,与其说是善举,倒不如说是智举。
"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由于桥的存在,使有水的地方更加和谐,也更加耐人寻味。桥一旦溶入了我们的生活,随即便会溶入我们的思想,一旦企及意识层面和学理层面,那便是发展的眼光、追赶的脚步以及对未来的构架,便意味着寻求方式和探索思路。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人们需要亚洲和欧洲两大洲之间实现更为便捷和高效的经贸交流,需要开创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便要寻求一种沟通和到达的方式,于是便"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进行连接,产生了亚欧大陆桥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人们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更为科学合理地实现对土地的利用,于是便设计产生了立交桥;为了体现中国园林建筑曲径通幽的特点,制造出山水间的那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景莫妙于曲"尽显含蓄无尽之美的曲桥。十七世纪的欧洲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精神,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儒家思想所感动,了解了我们的中华经典,这是最早期的中、西文化的系统交流,后人称之为"经典学理之桥",就是这座桥,迄今为止,它还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影响。
所以说,人类有了这样一种寻求和探索,桥便富含了载负希望和光明到达预定点的理想意义,也富含了渝越鸿沟、跨越障碍的实现意义。"桥",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帮助我们去思考怎样思考,想象怎样想象,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通达未来。
以桥为渠道,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伦理、道德、精神、价值,均以形象的方式或者用思想的方式召唤、呈现出来,桥所带来的灵感也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度。对走投无路的表述是"桥头上跑马",对互不相干的表述是"桥归桥、路归路",对多和数不清的表述是"卢沟桥上的狮子",对难以承担、承受的表述是"桥孔里插扁担",对走弯路的表述是"九曲桥上散步",对探索和摸索的表述是"瞎子过桥",对唯唯诺诺、鼠目寸光的表述是"近视眼过独木桥",对势不两立的表述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对忘恩负义的表述是"过河拆桥",对颇有资历的表述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对顺其自然的表述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从这些民间谚语的形容中,足可见桥之于人类的影响。先不说桥梁上的石作雕刻,桥之本身形态的林林总总、多种多样以及桥所表达的精神和理念,已与承载她的波光流水一起,成为某个地方、某个区域独特的文化。你若想探寻一方水土之上所演绎过的某些或柔或刚或紧或慢的故事,通过桥,总能得到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仅就桥名,便归纳出了桥之承载的"表扬、纪事、抒情、写景、神异"五个方面的内涵,正所谓"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也可谓"水光遥接汉,虹气上凌虚"。
桥的出现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桥的姿态和数量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连接未来的决心。在江南,因为小河流水,故而小桥林立,造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在江北,若也有河湖交错的格局,那就以桥为媒,在缺水的鲁西平原上打造一篇关于桥的神话。我们知道:无论木石、凝土、钢铁,没有永远不朽的桥,我们更知道,因为有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渲染,因为有了时代发展的文化背景,因为有了超前的发展眼光,因为有了超越的胆识胆量,在时代的洪流之上,借东昌湖水的润泽,江北水城会有更多、更美的桥出现,也会有更多、更美的故事一一上演。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民更富,我们对未来这一美不胜收、动人心扉的场景满含期待,更加心心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