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指光荣或荣誉,“耻”指耻辱。“知荣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只有知荣耻,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耻不分,就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没有荣耻感,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从政就不会当好官。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是非颠倒、以丑为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荣耻感,以耻为荣。所以,做人一定要有荣耻感。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意为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可见,古代知荣耻的意义之大。如今,腐败之风盛行,就是因为有些人不知廉耻。把优秀传统中的“黄金”丢了,拾起了糟粕,把丑当作美,把化公为私当作有能力,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颠倒了是非。请看近年来媒体不断披露的那些被权、钱、色迷住心窍的人进行的丑恶表演,他们自以为得意的买官卖官、贪脏枉法、卖淫嫖娼等一桩桩骇人听闻的丑事,不正是恬不知耻、厚颜无耻之徒才可能干出来的吗?
其实,许多伟大文明都通过强烈的荣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其中犹以中华文明为典型。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荣耻感意识。
毛泽东同志说过:“‘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难办了。”人到了不要脸皮的地步,什么样的坏事都能干得出来。所以说,人不能没有荣耻感。有了荣耻感,就能面对“诱惑”顶得住、听到“非议”站得住、身临“攀比”耐得住;就能清清白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一身凛然正气;就能朝着“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的目标前进。
有人说,现在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个人讲荣耻又有什么用?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正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有腐败堕落的污泥浊水,人们才越发要讲荣耻。有荣耻感是防止同流合污的洁身术,更是力挽狂澜改善社会的善举。特别是领导干部,大任降身当修身立德以承担,慎独自律知荣耻。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是否知荣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格能否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如今,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导致一些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明是非的“灰色理论”盛行。所以,在当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中,很有必要增强“荣辱观”教育,使大家明确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事关荣耻的事。开展这样的教育对党员干部来说,更有特殊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