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辉煌看香江。
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这10年,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成有效实践的10年,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全面贯彻落实的10年,是内地特别是山东与香港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互利共赢的10年。目前,香港特区经济稳定、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特派记者赴香港采写的回归十周年系列报道——“回归十周年·记者看香港”,以志庆贺。
平日常为交通拥堵所扰,到香港就格外留心交通状况。几日采访下来,道路顺畅,秩序井然,鲜有堵车现象,而香港交通管理更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香港依水临山,“坡多弯急路隘”,地形地貌并不利于城市交通。如道路常一分为二,一个交叉路口通往五个方向,信号灯也多——有时五六十米即有一处。与当地人交流,得知香港交通畅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私家车进行限制。
6月19日12:32—12:42,记者在香港岛乘坐99路有轨电车,对迎面而来的车辆粗作统计:包括各种大小巴士、出租车在内的公交车共46辆,小汽车仅2辆,货车4辆。晚上在九龙再统计,各种车辆大致也是如此比例。在香港,巴士、有轨电车多是双层,偶见一辆私家车,像淹没在大海中的一片树叶。
除通过征收汽车牌照登记税、公开拍卖牌照等限制私家车外,记者从特区政府运输署还了解到了更多“限私”方式。
泊车难,不仅泊位稀少,即使找到泊位,常常还要步行十来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私家车方便快捷的优势难以体现;泊车费高,停车费以15分钟为单位计算,每15分钟最低也要3港币,一般的停车场,每小时收费在20至30港币之间,以至于市民一般不敢开车去探望朋友;油价高,近年油价一直维持在每升11港币左右。相反,公交车则享有免税优惠,油价也便宜许多。
私家车受限的同时,市民享受到了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香港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称道。
公交站点密集,百十米内即一个,非常方便市民乘坐。在香港采访,每次乘坐公交车,记者步行5分钟内即可到达附近的公交车站。
路网设计合理,各种交通工具衔接紧密。公交界有个40分钟定律,即乘客乘公交车出行,从A地到B地,耗时控制在40分钟之内,是最能接受的。香港的公交路网符合这条定律。记者曾多次乘坐各类公交车,行程都在40分钟左右。
公共交通工具种类达十几种,价位不同,选择余地大。缓慢但便宜的双层有轨电车、现代化的双层巴士等,车辆设计人性化,乘坐非常舒适。在港岛北区最繁华的街道,设有六条有轨电车线路,绿色车皮,瘦高车体,蓦然相遇,仿佛从时光隧道中驶来一样。有轨电车前后座间距离适中,车窗一般较矮,便于乘客临窗欣赏街景。由于公交车辆多,车上乘客一般很少,几天采访中,记者还从未遇上挤车现象。
为吸引市民乘坐公交,香港政府还设计了一种八达通卡——凭卡可乘坐各式交通工具,到达任一地方,还可在商场刷卡购物。记者抵港后在机场即办了一张,当即乘坐机场快线列车赶往目的地。几天的公交乘坐体验,也都是持卡上车,即使从自动售货机上购买饮料,也能刷卡。
在香港还有一个突出印象,虽然道路弯曲狭窄,但车行速度很快。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平时车速都在七八十公里以上。据记者在多个路口的观察,香港人生活节奏很快,步履匆匆,似乎干什么都很急,这种快节奏的城市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公交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