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创新写华章——来自三峡工程的报道(上)
2006-08-31 10:59:33
SRC-81
|
|
|
|
开栏的话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56岁华诞。5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共和国来说,这56个岁月,记载着社会主义前进的坚实脚步,装满了各条战线沉甸甸丰收的果实,洋溢着亿万人民从贫穷迈向小康的欢乐……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使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人展示了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大好形势,展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生命力。事实证明,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只要我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就是这些伟大成就的典型代表。它们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经典中国·重点工程篇”,集中介绍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党心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本报“经典中国”报道改进创新的一次尝试,“经典中国·重点工程篇”将采取报道加编者按、配图片的形式,力求更加生动活泼,贴近读者。
此次推出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共计25项,敬请读者关注。
编者按: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从开工至今,一期、二期工程都已告捷,三期工程正顺利推进。防洪、发电、通航,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逐步显现。
三峡工程值得历史铭记的,还有她推动了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依托三峡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超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等技术,迅速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险峻、壮丽。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在这险峻和壮丽之中增添了新的风姿。
巍巍矗立的三峡大坝,筑起了华夏风骨;一项项世界之最更是将三峡工程书写成中国水利水电史上的一座丰碑。
2003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顺利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截至目前,左岸电站已有13台机组投入运行,最后一台机组即将并网发电,右岸大坝和厂房的建设如火如荼。三峡———常州、三峡———广东±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也已投入运行,三峡电站的强大电力正源源不断地送往华中、华东、华南,有力地支持着伟大祖国的经济建设。
8月底,走上已部分开放的坝顶,上游的高峡平湖,静谧安详;一坝之隔,却是另一番惊心动魄的景象,江水从泄洪孔中喷薄而出,白浪滔滔,水雾漫天。磅礴的气势中,我们看到了当今世界最大水利枢纽的风采。
回顾三峡工程走过的风雨历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的解决,得益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从大坝的建设,到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再到直流输电系统的开发,三峡工程为自主创新撑起一个巨大的舞台!
技贸结合,引进核心技术,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宽敞的三峡左岸电站厂房里,1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一字排开。14台机组中,第9号、第14号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两台主要是由国内的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分包制造的。第14号机已于今年7月投入运行,目前各项指标均表明该机组运行情况良好。第9号机预计在9月底前正式并网发电。
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介绍,在左岸的基础上,三峡右岸1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中,已确定8台机组的设计制造任务由国内企业独立承担。
独立设计制造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这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是国内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时国内的制造能力仅为单机容量32万千瓦,无论技术水平还是制造能力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两三个等级的差距。
三峡工程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那就必须有一流的质量作保证。但如果仅因为国内企业能力尚有限,就完全依赖进口,国内相关领域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将与世界先进水平越拉越远。
为推动国内机电工业、装备工业的产业升级,国务院领导果断决定,按照“技贸结合、转让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原则,在三峡工程重大装备采购中,坚持运用国际招标的筹码,引进关键技术,支付技术转让费用。然后优选国内企业参与受让技术和分包制造。就这样,哈电、东电、沈阳变压器厂等国内企业开始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近距离接触。
依托三峡工程,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迅速增强
国务院三峡办技术与装备司司长许可达至今难忘2003年10月的那次“比赛”。
三峡右岸机组招标前,为了验证各家的设计,曾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做了一次测试。各家竞标企业根据自己的设计做出水轮机转轮模型,在同一试验台上进行能量、空化、稳定性等指标的比拼。结果在左岸机组制造中还是学生角色的哈电和东电,在这场比试中一同跻身前三名,分别获得了4套机组的承制合同。许可达说,来之不易的战绩说明这两家企业不仅学会了师傅的手艺,还开发出了自己的“绝活”。
三峡工程为国内相关行业企业打开了一扇接触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门。据介绍,通过三峡工程的技术引进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内企业掌握了水轮机转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大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技术等一系列水电站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目前,在超高压直流输电方面,国内企业拥有了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和晶闸管等的设计制造能力,初步具备承担±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成套设备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转让,国内企业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哈电的高级工程师王波就是其中的一员。她2000年到挪威接受了两个月的技术培训,主攻水轮机叶片加工工艺。回国后,她大胆创新,主持设计的水轮机叶片生产出来最大误差不超过2毫米,而国外同行业标准中允许误差是3至4毫米。
有了技术,有了人才,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迅速增强。从左岸的技术转让、分包制造到右岸的独立设计、制造,从毫无经验到一举掌握世界上超高压直流输送的最高水平。东电的一位副总工程师说,“通过三峡工程,我们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至少拉近了10年”。实践证明,在国家关于三峡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相关行业企业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回首左岸,遥望右岸。三峡工程作为一个巨大的支撑平台,让国内相关行业企业迅速起跳,并跃升至一个新的层次。遥想2009年后的三峡,拥有了世界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和世界一流的设备,强大的电力沿着超高压输电线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轰鸣的机组、闪亮的设备,有多少都将烙上“中国创造”的深深印迹……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05日 第一版) |
|
编辑:
李辉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