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经典中国重点工程  > 能源

塔山工业园 煤海新标杆

2006-08-31 10:59:32
   
 
塔山工业园一角。 记者  罗盘摄 

  本报记者  罗盘

  编者按:人们常说,有煤是福,有煤是祸。山西大同塔山工业园不再让煤为“祸”。这项集采煤、洗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浩大工程,着眼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着眼于安全生产,着眼于保障资源、环境与安全的协调发展。目前,这项工程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90%,明年初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最现代化、最具效率、最有安全保障的井工矿,其设计规模、装备和技术水平堪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不啻为煤海上的新标杆。

  金秋大同,收获连连。一个特大型煤、电、化工业集群,在昔日荒芜的塔山脚下拔地而起。

  这就是正在建设的山西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井工矿井;这里开煤炭工业链状规模化生产先河;这里荟萃了数百项科研成果。

  塔山工业园,如蛟龙出煤海,独领风骚;似金凤舞高空,分外绚丽。

  资源充分利用

  9月8日,塔山工业园的一块倒计时牌定格在50天。老工人潘乃堂说:“立这块牌子之前,同煤口泉沟煤矿就有6座矿井枯竭关闭。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让我们不敢想象煤都大同的明天。”那时候,大同侏罗纪煤层最多还能开发10到15年,最大动力煤基地的优势受挫,环境污染、水源紧缺等问题日益严重。紧要关头,国务院批准建设大同塔山工业园,要求科学开发地层下部石炭二叠纪煤田,确保煤炭资源的永续利用。

  建设者们摒弃“有水快流”、“求旺卖大”的传统观念,他们投入105亿元,在仅1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规划建设了矿井、洗煤厂、高岭岩厂、电厂、水泥厂、建材厂和污水处理厂,形成以煤电、煤化工以及建材为主的煤基多元化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煤炭工业链状规模化生产的新路子。依照这一布局,整个园区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是单纯挖煤的近一倍,并可使地下宝藏连续开采120年。

  塔山工程鲜明地诠释了循环经济的精髓。记者登塔山俯瞰:3.5公里长的现代化全封闭输煤栈桥,把矿井和洗煤厂紧紧相连;原煤全部入洗,精煤就地装入万吨专列或储煤罐外运,煤泥等副产品也由专用通道送往电厂和高岭岩厂,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作水泥厂的原料,水泥厂排放的废渣又供砌体建材厂使用。塔山煤矿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海棠告诉记者,如按传统方法开采,塔山每年将排出450万吨煤矸石。现在,矸石进了电厂,还可通过电厂尾气取代周边56座燃煤锅炉,供热550万平方米,创效上亿元。塔山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循环体系,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点,将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到最佳。

  科技创造奇迹

  记者来到塔山煤矿坑口时,适逢工人们调试设备。煤矿有限公司经理助理才子龙说:“塔山工程不仅引进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还应用了多项自主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他们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独创了主井峒、副井峒、井风回风巷3个工作面同时掘进的工艺,极大地增强了通风能力。工人们可以从副井乘“地铁”直抵工作面,大大降低了矿工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准备时间。他们改进了放顶煤开采技术,改良了设备,使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

  矿井内,世界领先的采矿设备琳琅满目。首采工作面上,只见机械不见人。数十吨重的采掘机会自行移动,每班只需六七人操作。据介绍,同煤集团口泉沟,数十公里的矿井加起来,投入5万人力,年生产能力才可达到1500万吨。而塔山矿届时将形成3个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4个连采工作面,单井产量达到1500万吨,用工仅600多人,人均日产煤88.81吨,远远超出传统开采水平,问鼎世界一流。

  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塔山建设者安全不打折扣。一次,宏远工程队在巷道顶板支护打铆时,少打了一根铆,带班长赵生平痛罚责任人500元,对所有顶板全部筛查一遍。集团公司出台了一系列安全规章,鼓励矿工人人争当安监员。今年8月底,机电设备安装大范围铺开,有一名青工缺席安全培训课,矿井领导派专人,责令其利用吃饭时间补上了这一课。

  矿井配备了现代化的监测、监控系统,对井下、地面包括选煤厂在内的人员、环境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在这里,瓦斯监测、通风监测、电源故障、火险预警等都实现了三级联控,地面、地下可联动排险。矿工不论在井下任何位置,中心调度室都看得一清二楚,可随时通过矿工头盔上的耳机进行调动。

  走出塔山工业园,酣战的号子依稀可闻。眼下,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财团也纷纷入园,他们有的依托这里丰富的高岭岩,办起陶瓷厂;有的合资建起焦化厂。这片昔日不毛之地正在嬗变,为“煤都”奏响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浑厚序曲。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6日 第六版)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