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经典中国重点工程  > 图片报道

气龙贯陕京

2006-08-31 10:59:30 SRC-81
   
  F200509220741388027930820.jpg
  编者按:第二条从陕甘宁气田到北京的输气管道工程,是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条大管径、高压力、长距离的天然气输气管道,2004年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者发挥聪明才智,科学施工,严格质量管理,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供气。

  陕京二线的建成,为进一步保证北京市及周边省市天然气的需求、改善首都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举办“绿色奥运”提供了重要保障。

  又一条气龙,从陕甘宁气田出发,途经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于2005年7月20日15时38分抵达北京。陕京二线输气管道正式供气,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

  陕京二线工程项目经理部经理张余介绍说,加上1997年投入使用的陕京一线,目前陕京输气管道日供气能力由原来的1030万立方米提高到4450万立方米,可确保首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无“气荒”之虞。

  “绿色动脉”应急而生

  暖气不热,部分以天然气为动力的汽车停运……不少北京人对去冬今春首都地区遭遇的“天然气荒”记忆犹新。北京市的天然气消费绝大部分由陕京一线供应,2004年北京市天然气使用量达27亿立方米,一线对北京的供气能力只有24亿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压力还不限于此。根据北京市政府申奥报告中对环境质量的承诺,2008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要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或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平均水平,届时北京80%的能源将采用清洁环保天然气。为此,北京市计划在奥运会举办前引进50亿立方米天然气,取代市区全部民用燃煤和大部分工业用煤。

  为缓解北京市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北京市决定建设第二条从陕甘宁气田到北京的输气管道。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04年3月1日,10个施工单位在全线14个标段935公里的施工现场打火开焊,拉开了陕京二线工程施工的序幕。

  陕京二线工程总投资129亿元,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北京采育站是国内配气能力最大的分输站,日配气能力达3400万立方米,目前储气相当于北京用气高峰时期两个月的用气量。

  在负责陕京二线工程建设、营运和管理的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巨幅地图赫然展现在记者眼前: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在陕西靖边与西气东输管线连接,使我国两条天然气大动脉形成环网。今年冬季,陕京天然气一线、二线将并网运行共同向北京等地供气。

  工程创造多项领先

  “2005年北京冬季高峰用气全程无忧!”北京华油天然气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由于提前投产,截至今年8月底,陕京二线比原计划多输送天然气累计约为3.3亿立方米,向地下储气库多注气约7400万立方米。

  为保障首都今年不再受“气荒”之困,陕京二线党支部发出“决战陕京二线,确保提前投产”的号召。不论搅天风雪还是烈日炎炎,施工现场“为绿色奥运输送清洁能源”的红色标语下,铲车轰鸣,焊花四溅。管径1016毫米的钢管宛如巨龙,在他们的牵引下,驯服地钻天入地,上山下河,穿越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晋陕黄土高原、吕梁山、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

  与西气东输工程相比,陕京二线长度虽短,但其质量和科技含量毫不逊色:设计压力、管道直径等设计规模完全相同,935公里长的管线上仅焊接口就有81749道。建设者们创造多项国内领先:永定河定向钻越1.321公里,工程一次焊接合格率达到99.6%,创造了国内同类管道穿越水平长度最长的纪录;在国内管道工程上首次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线所有参建单位的同一平台协作工作,管理成本降低。

  靠科技,严管理,陕京二线工程捷报频传:2004年6月30日汛期来临前全部河谷川台、大型河流的穿越施工完成,2004年10月线路主体焊接完成,2004年底线路分段试压完成,2005年7月实现提前供气。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22日 第二版)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