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胡永庆图/通讯员朱兴国 1946年,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正在进行,人民治黄的事业也开始起步。60年过去了,经过沿黄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但旧社会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悲惨历史彻底结束,黄河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黄河,正成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反蒋治黄”取得伟大胜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蓄意挑起内战。根据黄河河务部门提供的资料记载,蒋介石为了配合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以“黄河归故”为名,提前强堵花园口口门,妄图以水代兵,分割、淹没我解放区,重演历史悲剧。 1946年5月19日,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了黄河复堤堵口的协议。1947年,滔滔黄河水回归断流9年的豫鲁故道。当时,黄河堤防经战争破坏和风雨侵蚀,残破不全,抗洪能力几乎丧失殆尽。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济南市人民和其他沿黄地区的人民一道,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经过3年的苦战,修复了低矮残破的堤防险工,战胜了波涛汹涌的洪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反蒋治黄”斗争中,济南市南寿山、郑春训等几百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史无前例的大复堤运动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把黄河治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大规模的治黄斗争。为了战胜洪水,济南河段先后进行了三次大复堤。 第一次是1951年—1954年,按防御泺口河段8500立方米每秒的要求,对堤防工程进行了全面加高培厚,济南市黄河堤防普遍加高了1.27米,险工坝岸由原来的秸埽坝改为石坝,总投资189万元。 第二次大复堤是1962年—1965年,标准是防御泺口站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水位32.76米。黄河大堤普遍加高1.76米,险工坝岸相应进行了加高改建,总投资1103万元。 第三次大复堤是1974年—1983年,标准是防御泺口站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35.52米。黄河大堤普遍加高2.76米。 同时,采用“引黄淤背”的办法,对堤防进行了加宽加固,共完成淤背土方5300多万立方米,加固堤防61公里。另外,还先后对15处险工、558段坝岸进行了整修改建。放荡不羁的黄河水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历史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局面彻底改变,千疮百孔、低矮残破的堤防工程变成了坚固的防洪屏障。 黄河实现6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人民治黄60年来,济南人民和其他沿黄地区人民一道,战胜了黄河历年的伏秋大汛。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和1969、1970年的严重凌汛。 据史料记载,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至1938年花园口扒口改道的83年中,济南市就有87次发生决溢灾害,决口口门达112个,平均每1.5公里临黄堤就有一个口门,沿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损失。黄河济南段最后一次决口是1937年8月14日,决口地点在槐荫区段店镇宋家桥村,决口口门约500米,当时洪水淹及张庄机场、段店、十二马路、经一路、火车站、以及北郊一带,洪水沿小清河下泄,沿线的历城、章丘、高青、博兴等多个县(市)区受灾。 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沿黄广大军民的严防死守,济南黄河创造了6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奇迹。尤其是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到22300立方米每秒,泺口站洪峰流量达到119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32.09米,济南市河段普遍高出保证水位1米以上,险工坝岸大部漫顶。为了确保安全,全市组织40万人上堤防守,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济南河段内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确保了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引黄淤灌变害为利 黄河虽然蕴藏着丰富的水沙资源,但在旧社会却得不到开发利用,济南市只有黄河决口泛滥的见证,没有引黄灌溉的记载。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济南的引黄灌溉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兴建引黄水闸11座,设计引水能力225立方米每秒。控灌面积206万亩,累计引水193.42亿立方米。引黄灌溉的大力发展,使沿黄绝大多数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产量从过去的几十斤、几百斤提高到了上千斤,沿黄人民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在大搞引黄灌溉的同时,还积极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大力进行了淤地改土,使几十万亩盐碱涝洼地变成了良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水量也迅速增加,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入卫、引黄保泉等调水工程相继建成,对缓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化堤防筑起生命保障线 为了将黄河大堤建设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实现黄河长治久安,从2002年开始,济南黄河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 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第一期工程涉及槐荫、天桥、历城三个区,总长66.55公里,共44个项目,全部工程已于2004年底全面竣工,共完成工程建设土方1844万立方米,石方10.52万立方米,征用土地3586万亩,迁占民房23.39万平方米。 目前,黄河标准化堤防已建成一年多,抗洪强度大大提高,能够抵御千年一遇的大洪水。而且,建成后的标准化堤防生态良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水和谐赋予黄河健康生命 60年的济南人民治黄实践,创造了许多适合黄河特点的治理措施和理念。从解放战争时期的“确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到建国初期的“宽河固堤”;从50年代中期的“蓄水拦沙”到60年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治黄思路和措施不断得到发展。 2004年以来,黄委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并将其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以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从2002年开始,黄河连续6年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3亿多吨泥沙被送入大海,下游河槽得到了全面冲刷,主河槽过流能力从此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黄河调水调沙从2005年正式转入生产运用,掀开了以河治河、科学治河的新篇章。 让黄河成为经济发展带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济南黄河开始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开展了淤背区种植、养殖、对外承揽工程等经营项目,对增加经营收入,壮大黄河产业经济,促进治黄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统计,济南黄河从1995至2005年的10年间,多种经营累计创收13.6亿元。其中,以施工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10年来完成承包工程额7亿多元;以跨河交通项目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依托黄河优势的长效项目。 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淤背区开发利用面积达到1.4万多亩,现有树株508万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产业有了新的突破,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充分发挥人文、自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人文景观、工程景观、生态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产业,2003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资料图片来自济南黄河河务局档案室)
黄河美景—夕阳
黄河美景—滩区暮歌
美丽的黄河风景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黄河淤背区成了生态景观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