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南京11月14日电 13日闭幕的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到2010年左右,江苏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指标的目标值,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在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委关于该省“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还提出了该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包括: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
据了解,今年年内,苏州等苏南部分市县有望实现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而为了促进省内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加快发展,江苏省委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更加有效地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四项转移,更加注重支持苏北加快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进一步激活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江苏省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
(2005-11-14 )
南京“十一五”规划披露 未来南京城美景如画
在昨天上午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们都拿到了一本印制精美的《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用了不少构思精巧的图表,简洁明了地勾画出纲要的精髓。本报从今天起选取其中与百姓生活关联密切的部分图表刊出,与您共享未来南京城市发展的如画美景。
五年后人均年收入两万四
“十一五”规划为南京未来发展划下硬杠杠:200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0年取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进展,2012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城镇老百姓最关心的“钱袋子”变化颇为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由2005年的14997元增长为24000元。
编织“双15”畅通路网“十一五”期间,南京将构筑城市交通、城市交通与区域性交通有机衔接、高效运转、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矛盾,形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立体化城市交通网络。“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经六纬九”主城主干道体系,贯通“井”字加外环快速道路系统,构建主城、新市区与卫星城、重点镇的快速通道连接体系,实现“主城15分钟上快速内环、快速内环15分钟上高速,重点城镇15分钟上高等级公路、30分钟到达县或区驻镇”的目标。
“四大工程”勾画绿色南京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南京绿色生态系统建设指出目标。一是实施人居森林工程,建设牛首山、云台山、青龙山等十大郊野公园及中山陵、幕府山、龙王山等十大森林公园。其中,明年要初步完成的就有聚宝山森林公园、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三桥滨江生态公园一期、仙林羊山森林公园等。二是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入城通道为重点,分步建成绕城公路、宁马等16条高等级公路绿化带,启动沪宁高速、312国道等沿线矿山复绿工程。三是实施生产区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建成南京化工园、栖霞经济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及南钢、南化、金陵石化公司等重点企业的绿色隔离带,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四是扩大生态保护范围,将长江南京段湿地、七里河湿地、滁河湿地和潜洲、八卦洲等5洲岛以及12座中型水库、芝麻岭等区域列入生态保护区,新增生态保护区面积近450平方公里。
未来城市格局做出“大模样”
“大模样”是围棋术语,高明的棋手最关注自己在布局阶段能否走出模样来。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提出,南京未来将以“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组团布局,如果套用围棋术语的话,其间最亮眼的“大模样”,当属“一城三区”与“三城九镇”梯次化城市发展布局。)“一城三区”是指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三城九镇”是指雄州、淳溪、永阳(分别为六合、高淳与溧水三区县的城关镇)三个卫星城与禄口、汤山、铜井、汤泉、桥林、八百桥、横梁、白马、桠溪九个重点镇。河西新城:完善中部、提升北部、启动南部,形成河西较为完善的道路框架,引导商务商业及房地产等产业进一步发展,规划人口55万人。
仙林新市区:完成中心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公共活动设施基本配套,完成北部丙区和新尧新城建设,启动麒麟和青龙片区开发,完成大学集中区主、次干道和重要支路建设,完成重点大型主题公园建设,规划人口24万人,在校大学生达到13万人。
东山新市区:基本完成老城区改造,规划人口50万人。
江北新市区:提升中心区配套设施水平,建成桥北、珠江两大居住区,完善滨江风光带和老山风光带,规划人口41万人。卫星城与重点镇:雄州、淳溪、永阳三个卫生城建成区面积分别超过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15万人;禄口、汤山等九个重点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 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3 5万人。
十大城市森林公园
1、中山陵
2、幕府山
3、雨花台
4、河西滨江-江心洲
5、方山
6、石闸湖
7、灵山-桂山
8、龙池
9、太子山
10、龙王山
十大郊野公园
1、牛首山祖堂山
2、云台山
3、青龙山
4、汤山
5、栖霞山
6、兴隆湿地
7、灵岩山
8、八卦洲
9、老山
10、绿水湾湿地
十一五规划 徐州都市圈蓝图夺人眼球
徐州过去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今,这里又成了商家必争之地,在徐州市“十一五”的规划中,地跨苏鲁豫皖四省的“徐州都市圈”的蓝图夺人眼球。
走进如今的徐州城,通衢大道、车水马龙,著名的淮海路、中山路两侧商铺林立,处处都能体会到大城市的感觉,中央、苏宁、五星、苏果、金鹰、王府井……可以说南京有的,徐州基本都有,有些南京没有的,这里也有。
徐州市商贸局局长王广宪称,徐州中心商圈在其周边城市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与之相提并论。“去徐州买衣服!”“到徐州买家电!”已经成了宿州、淮北等周边城市百姓的口头禅。徐州市城调队的统计曾经显示,宿迁、连云港、宿州、枣庄、淮北、商丘以及济宁等地的消费者占据了徐州消费的半壁江山。安徽、山东、河南等周边城市纷纷“弃”合肥、济南、郑州等省会城市而“投”徐州。王广宪局长笑称:“徐州以前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可是商家必争之地呀!”
2003年,江苏省提出了建设三大都市圈的概念,南为苏锡常都市圈,中部是南京都市圈,北部是徐州都市圈。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拥有作为大都市的独特条件:徐州南至南京350公里,北至济南320公里,西至郑州380公里,东至连云港230公里,就连离得最近的淮安,距离也有220公里。毫不夸张地说,徐州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是一片开阔的空白地带,这个地带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城市。这就为徐州都市圈的构想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保证。
由于跨越苏鲁豫皖4省,徐州要做核心城市,自然有人不服,尤其是山东济宁,提出了“济宁都市圈”的概念,公然向徐州叫板。
面对对手的挑战,徐州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赵军认为,都市圈的范围地跨4省,不可能靠行政手段来推动。
因此,徐州提出“都市圈”规划时,不是口气强硬的“打造”,而是:“培育、发展、协调”。即:突出对产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有序培育、择优培育和重点培育,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
据赵军介绍,徐州“十一五”期间将在老城的东南面打造一个新城区,新城区东起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西抵拖龙山,南临连霍高速公路,北接古黄河风光带,规划用地50平方公里,将来可以容纳50万-80万人口。新城区建设包括以下几块:一个是行政中心,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搬到那里办公,靠行政中心的南移拉动新城区建设。另一个是商务中心,另外,在5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当中,还规划了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园区,以此来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新城区建成后,徐州的城市规模将进一步做大:目前徐州主城区居民人口是167万,2010年,主城区人口预计将增加到200万人。
在做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徐州着重在提高城市功能和城市服务水平上下工夫。“十一五”期间,徐州的教育、医疗、商贸、文体娱乐等设施将不断完善。
正是由于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徐州才能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流,“到徐州求学”成为了众多书生的理想;“到徐州看病”成了很多病人的共识;“到徐州看两汉文化”成了很多游客的爱好。徐州也因此进一步形成了核心城市的凝聚力。
建设徐州都市圈,徐州人的决心非常坚定。市委书记徐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列举了建设徐州都市圈的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化和区域共同发展;第二,对“做大做强”徐州,增强徐州集聚能力,提升徐州的综合竞争能力,是个很好的机遇;第三,有利于徐州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跨越式发展。
徐鸣认为,要建设一个跨越4省的都市圈,就必须有一个包容的胸怀,徐州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加强同周边城市的合作。
徐鸣扳着手指告诉我们,徐州现在在做三件事情:一是与周边省市一起,建立一个徐州都市圈的交通大枢纽。“十一五”期间徐州至郑州的电气化铁路将正式投入运营,京沪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也将进行,徐郑、京沪铁路客运专线将不再“纸上谈兵”。此外,徐荷铁路,徐枣(枣庄)、徐丰沛(丰县、沛县)、徐济(济宁)、徐宿(宿州)、徐淮(淮北)等一大批区域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彻底拉近徐州与周边地市的距离;第二,旅游资源的共享上要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将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连云港的海滨旅游、商丘的古城旅游、台儿庄大战的军事旅游等连接成一条条旅游线路,以整体优势吸引全国游客,做大徐州都市圈的旅游业;第三,在企业投资的相互渗透上进一步做工作,盘活整个徐州都市圈的经济。
徐鸣还告诉我们,2006年上半年,徐州都市圈论坛将在徐州召开,届时,他们将向枣庄、商丘、连云港、宿州等周边城市发出邀请,一起加入到论坛中来,共同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据徐书记介绍,徐州目前已经和周边城市有了很多合作:去年刚刚和宿州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近期还将和安徽交通厅合作,推出徐州都市圈的快速交通规划,和河南方面合作的夔河治理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正是这些交流与合作,使得周边城市与徐州的联系更加紧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的徐州正以包容一切的气度、以王者的姿态和开放的胸襟描绘着“徐州都市圈”的美好蓝图!
淮安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说明
引言
在加快淮安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十一五”是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围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各地在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争夺会更加激烈,淮安将倍加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然而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走向没有改变,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省委、省政府扶持苏北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大背景下,淮安加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将为我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集中、集约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观逐步确立,将为我市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淮安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同心同德,扎实苦干,淮安未来五年发展必将又快又好。
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纲要》),提请市五届人大四次会义审议。本版是樊金龙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作的七个方面的简要说明。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的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加快淮安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村新型化、城市化、外向化、民营化、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大力改善群众生活,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淮安。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纲要》提出“十一五”总的奋斗目标是:总量翻一番,财政争双百,建成特大市,实干奔小康。就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收入争取达到200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超100万,城市化率达到46%,按预定的序时进度,确保到2016年并力争提前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纲要》还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乡建设、改革开放、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这些目标的确定,既考虑到切实可行,又考虑到留有余地,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仍然是淮安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必须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力。工业经济主要围绕扩总量、创名牌、提升企业竞争力,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促进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产销规模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区、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工业化的新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到2010年实现总量倍增。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安居乐业、和谐相处,是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共同愿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扎实做好“三条保障线”工作,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坚定不移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为农服务业,增强配套服务能力。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围绕建成特大城市和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目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县城和镇、村为基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在实现“四城”创建目标的基础上,以建设健康城市和创建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为抓手,壮大实力,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努力建成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县城加快建设步伐,扩大规模,改善环境,提升产业支撑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尽快建设各具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中等城市。加强规划引导,抓好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内涵。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综合大交通格局,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改革上,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扫尾任务,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实施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外开放上,继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力争实现更大的突破,特别是提升外资引进的总量和质量;提高外经外贸工作水平,重点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的扶持政策,主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加强宁淮、苏淮、锡淮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展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切实加强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努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坚持不懈地搞好植树造林,努力建设绿色淮安。强化污染治理和危险废弃物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工程,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地震、气象、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等灾害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抵御灾害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