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荣
60岁的壮汉陆文忠说话不大善于用形容词,“好”“一流”“先进”这样的表述总是被他用“还可以”等朴素的用语来代替。他带领崇明岛“东滩汉子”从7根扁担、7把铁锹、1缸咸菜开始,逐渐围垦出一个崭新的村子,村民如今已住起了小别墅,熟悉他的人都说“了不起”,他却说:“一般性,没什么特别的。”
陆文忠是“不懂得宣传”的老先进,这一点是很出名的。记者几次与老陆联系,都不过是匆匆几句话。与老陆有几十年交情的岛上宣传员咸海荣说“这很正常”,老陆就是这样的人,不大愿意接受采访,连他这样的“老相识”要去作个报道,老陆也不会中断工作,只让他在旁边听听看看,吃饭的时候匆匆聊两句也就完了。
老陆喜欢的就是干。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那个瀛东村,20多年前还是崇明岛东滩海陆相连处的一片荒地。就是靠着老陆与一群“东滩汉子”的实干,地图上才出现了一个新的村名。
上世纪80年代初,老陆原来所在的那个村是一个穷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乡民们这样苦下去不行。从小在江海边“滚大”的陆文忠熟识“水性”,明白水的多面性,水既让崇明岛与上海市区远隔,也可以成为富源。“靠水吃水、开发滩涂、发展养殖”,陆文忠组织了一个最初只有7个人的“拓荒队”,以200元的“原始投资”,手掘肩挑,筑堤坝、平港汊,经过300多个日夜,终于围起了最初的600亩滩涂。随之开挖300亩鱼塘,第一年养殖收入2万元。致富曙光渐露,“拓荒队伍”一下壮大到60多人。
经过前后3次“抢滩”,瀛东村从“龙王口”里拿来了3900亩土地。老陆和他领导的村党支部威信越来越高。熟识他的人说,老陆是地地道道的海岛农民,人高马大,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但他有头脑,更重要的是他有集体意识,这点谁也比不了他。
瀛东村已经从7人扩大到200个村民。要把200个村民合成一个“大家庭”,按老陆的想法,单靠钱或者“好话”,可以“团结”一时,但团结不了永久,关键还是“以心换心”。熟悉老陆的人一到“换节气”的时候都会惦记着他脚上的“老伤”,也会回忆起老陆“为大家的一片心”。 那一年新筑的堤坝刚合龙,台风来袭,为布置防范措施,老陆一天一夜没合眼。突然,出现险情,老陆骑着摩托车就向现场赶,人太困了,不知不觉在车上打起盹,一下摔到沟里。老陆照样赶到现场,扛起200斤的抢险袋。后到医院检查才晓得,老陆从车上摔下时已经伤到骨头。不少村民为这个硬汉流了泪。
还有个关于老陆的故事也在崇明岛上流传。在瀛东村第2轮“抢滩”过程中,资金紧张。老陆试着到银行贷款。银行要求出具担保证明,但老陆身上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拿去担保,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拿出了他儿子、女儿的相片,对银行办事人员说,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如果围垦失败欠了钱,子子孙孙来还这个钱,总有还清的一天。后来经过多方的协调,围垦的资金问题终于解决。“老陆真是把心掏给了瀛东村。”老陆的“老相识”这样评价他。
以心换心,人心齐了,就干实事、得实惠。老陆和党支部一班人有一个原则:做什么都急不得、停不得。陆文忠对记者说,天下“急出来”的祸害太多了,“急”就是在盲目地“比”,“比”就会不顾条件地蛮干。像瀛东这样的地方,地处东滩生态保护区附近,盲目地学别人的样,乱上工业项目,肯定不行。所以,瀛东村这么多年老老实实地在农副业上不断拓展、不停步,村民与村集体统分结合,经营1780亩鱼塘、600亩蟹塘、400亩水稻、100多亩苗圃橘园和400亩蔬菜,村里建起年产2000多吨的饲料厂等一批农业上下游企业,还发展了“渔家乐”等旅游项目。村民得到了实在的好处,人均年收入有1.2万元,远高于上海郊区的平均水平,家家有存款,户户安装程控电话和太阳能淋浴器,全村村民住进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的别墅式楼房。
老陆坚信“农村不会没有出路”。他看不惯有些农村干部费尽心机、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送到国外。他说:“农村要有后代。”他把自己在乡里干了多年法律工作的儿子调回村里,帮着做村里的工作。最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开发规划正式出台,瀛东被列为生态产业开发的前沿地区。老陆和党支部一班人信心更足了:“前景不错。只要不断有新的变化,农村就不会后继无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