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要进一步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
连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值班室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在看到《经济日报》“东营经验调查”的系列报道后,全国一些地方相继来电话,表达了到东营学习考察的愿望,并询问前往东营市参观学习的具体事宜。他们说,看了《经济日报》的报道,了解到东营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趟出了路子,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
东营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经济日报》关于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报道,使东营市备受关注,我们切不可自我满足。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目前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市里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也正在完善之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经济日报》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东营经验调查”系列报道刊发后,在记者采访过的地方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东营区小麻湾村,那几天的《经济日报》成为村民们最抢手的报纸。70多岁的李大爷说,自己住在这黄河岸边大半辈子了。麻湾是黄河险工段,以前村里除了黄河决口淹了房子淹了地,就是老百姓成群结队出村逃荒要饭讨生计,从没出过什么令人高兴的大事情。可正应了那句古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最近几年,村里的喜事接连不断,让老少爷们儿眼睛都快看花了。先是市委石军书记几年前开始来这里包村扶贫,帮助咱这个全市人均收入倒数第二名的贫困村走上了富裕路。接着是市计委帮扶组进驻小麻湾,帮着村里整理土地、发展养殖、种植林木、搞村庄规划,让这个落后村赶上了大部队,变成了先进村。如今,《经济日报》又让咱小麻湾的老少爷们儿露了脸。报纸传遍全国,咱还有啥说的,加油干呗!上过报纸的村庄万一再次落后了,那还不让人笑掉大牙笑红咱这张老脸?
东营市广饶县大王幸福公寓的宋桂英老人这次是和她的姐妹们一起在报纸上看自己的照片的。老人激动地说,只有在现如今的新社会里,自己这样的孤老太太才能过上这样美滋滋的好日子。吃得好,住得好,跟老伙伴们处得好,心情好,才能照出这么好的照片。当老人听说自己手里的报纸能够发行全国各地的时候,慈祥的面庞上露出一丝幸福的微笑。
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们看到报道后,立即组织开展学习,研究做好下步工作的措施。党工委书记郭本东告诉我们,看了《经济日报》上刊登的“东营经验”,我们感到很受鼓舞,精神感到非常振奋。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街道实际,大力实施“工业强街、产业富民、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张松 文军)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成功典型
《经济日报》关于山东东营的系列报道,翔实地介绍了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一个成功典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组有思想深度有参考价值的成功报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审视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逐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日报》的报道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前提是发展。东营所以能在财政分配格局上向“三农”倾斜,5年内投资“三农”65亿元,大幅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其中财政支农资金占到整个市级财政支出的30%,决定的因素是东营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南方产业向北方转移的机遇,用5年时间突破了全市生产总值千亿元大关,实现了3年翻一番,大大增强了综合实力。
启示之二在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地方领导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东营为了还清城乡二元结构欠下的“旧账”,寻找各种方式途径,向“三农”“输血”、向“三农”倾斜,努力在财政预算、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兴办社会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做到“四个优先”,坚定不移地把农民作为受惠中心,把农村作为发展重点。尤其是每年实施10大利民工程,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和劳动力培训方面用心用力。这反映了当地干部不仅对贯彻中央决策有高度的自觉性,而且对农民有着深切的感情。
启示之三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和措施。东营市一方面提出“五统”并举,开创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的战略,一方面拓展思想,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如“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办百姓的难事”;用财政的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的市场机制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优先优惠贷款为利益驱动,以评选文明信用单位为载体,推进农村文明建设,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都是有效的,也是值得各地借鉴的。(文/中央党校研究员 曾业松)
齐鲁各界热情评说“东营经验”
本报关于山东东营探索如何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的系列深度报道,自9月26日刊发以来,在山东各地引起广泛关注,“东营经验”成为热议话题。不少读者表示,这组报道很及时,也很“解渴”,“东营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山东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分管农村工作的山东省委常委阎启俊看到报道后告诉记者,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此倾注了很大心血。东营是山东农业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央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在地方落实的集中体现。《经济日报》的这组报道非常及时,也非常深入、系统地总结了东营的经验。
他告诉记者,去年和今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两次在东营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了东营经验。经济日报这组报道对进一步做好山东的“三农”工作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他说,我们要借此东风,不断探索、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措施、新思路,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山东“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建立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
看过这组系列报道,莱州市委书记刘延林也深有感触。他说,“三农”工作千头万绪,要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入手、从构筑解决“三农”问题长效机制入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刘延林表示要学习“东营经验”,莱州今后将继续致力于建设当地农村水、电、路、信息、教育、卫生、林业、科技、文体和社会保障等十大网络,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处山东西部的高唐,近10年来从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一举跻身全省工业经济强县之列。看到“东营经验”的报道后,当地干部更加坚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县委书记孙兰雨告诉记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建设高唐的全面小康社会;今后要像东营那样,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走以城带乡、以工扶农的发展路子,着力做好今年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面整治城区背街小巷等10件实事,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在勇夺德州市经济综合考评四连冠的临邑县,县委书记杨军告诉记者,“学习‘东营经验’,就要坚持执政为民,为广大农民多办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锦上添花的钱”。
山东平原县县委书记李文勇也有同感,他说:“东营经验”很值得借鉴与学习,“三农”问题艰巨而又复杂,关键是要打破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势,选准切入点。今后,我们要着力推进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农村为核心内容的三大工程,全力实施抓创建主体、抓样板示范、抓职责转变和抓城乡联动的四大举措,全面推动小康社会进程。(完)(记者 单保江 王金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