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打竹板,站台前,欢天喜地来宣传。北村社区搞得好,多亏党的好领导……” 12月15日晚上,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办事处西区的老年活动室灯火通明。写满毛笔字的红纸贴在墙上,西区文艺宣传队的10多位大爷大妈你一段我一段,正在认真排练自编的迎元旦快板书《十夸社区好》。 北村社区好在哪里?怎么搞得好的?为什么能让社区群众挂在嘴上念在心里?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顶着严寒来到北村的街街巷巷去寻找答案。
“让群众把心里话说出来” 2003年7月的一天下午,北村东区居委会旁的一座小楼上,40多位居民代表被请来向办事处提意见。新来的街道党工委书记郅良领着20来位街道干部和工作人员恭恭敬敬地坐在边上,这还是社区居民和街道干部头一次面对面沟通,意见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晚上7点半才散场。 这就是后来被北村居民传为佳话的首届“居民论坛”,被引为经典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标山中路居民王春玲,她讲了个“买鸡蛋”的故事:标山中路坑洼不平,买了鸡蛋骑车回家,每次总要颠破三四个。另一个人是时年74岁的郭秀英大娘,她一口气提了20多条意见:路灯不亮,下水道脏水横流,一晚停9次电也没人管…… “散了会,大伙也没在意。以为只是发发牢骚,说了也不见得有用。”北村西区28号楼居民翟福兰说。 但令居民们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毕家洼的居民在十字路口的一块大黑板上看到了一张图纸,路口那两个令人作呕的大垃圾场要整修了。 本来组织“居民论坛”之前,有的街道干部还嘀咕:“这个马蜂窝还是别捅了,要是让老百姓敞开提,咱们还能出得去这个门吗?”郅良说她也不知道场面会如何,但她相信一句话:“连群众想啥都不知道,怎么能服好务呢?”论坛开完,街道党工委更认准了这个理:一定要让群众把心里话说出来。 从“两头没想到”到“沟通无距离”,北村街道党工委的“居民论坛”已先后召开了8次,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按群众的意愿办” 北村东区去年在进行小广场改造时,新设了一组健身路径。健身路径原来设在两座居民楼之间,可过了不久,却又被办事处工作人员移到了居民楼东侧的一片空地上——原来对面的一座楼上有几位居民身体不好,怕吵怕闹。街道了解这个情况后,马上按居民的提议给健身路径搬了家。 “街道上急着干的不一定是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但反过来,群众提出来的,肯定是党工委首先要考虑去办的。按着群众的意愿办,群众哪有不理解不支持的。”郅良经常这样告诫街道党工委干部和工作人员。 北村是个老社区,辖区3万多名居民中多是一些国有老企业的职工,不少居民夫妻双双下岗,生活十分困难。去年,街道党工委发放了1000份《社情民意调查问卷》,从中梳理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难、看病难等热点问题。 “刚来时到困难群众家走访,每次都是忍着泪出来,心里像压着块石头。”郅良说。北村街道党工委先后为675户居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为困难群众捐赠救助金10万余元。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安置各类下岗、失业人员200余人,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200多平米的北村社区劳动保障中心,各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站,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创业。 看到自己提的问题解决了,建议实现了,居民渐渐对办事处关注了、信赖了。“我每天来居委会遛达一趟,看看能干点什么,这就是咱的家。栽个花剪个树的,我能干。”毕家洼西区18号楼居民李光仲告诉记者说。 “让群众一眼看出咱是个党员来” 今年7月的一个星期一,郅良早晨一上班,就被42号院的几个老党员围住了,他们一定要拉着她看看自己院的楼道。“那些破瓶烂罐全都清理走了!没用你命令,前天我们自发组织的。”老党员们的话令郅良心头一热。 曾在企业作过厂长的老党员张作宽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原来破瓶烂罐儿的堆满了东西,人都没法转身。楼洞清理,居委会、办事处也没说过,几个老党员周五晚上开会,决定党员带头,周六和周日一定拾掇了,群众不愿搬的全体党员去帮着搬。7月份正是天热的时候,一上午光景就拾掇差不多了。原来楼道里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木头窗框也都砸了,大家集资买了防盗网。 “哪个楼上有党员,哪儿的群众工作就好做,42号院的25名党员就是个最好的例子。”郅良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党员带动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带动普通群众。街道党工委一句话,整个北村社区就带起来了。环境好了,风气正了,人心齐了,老百姓的精神头也上来了。北村涌现了42号院锣鼓队、西区文艺宣传队、毕家洼舞蹈队、四居小京剧团等30多个群众文体组织,社区的变化成了他们最喜爱的创作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