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务“三农”怎样更直接有效
2006-08-31 11:00:31
SRC-3585
|
|
|
|
案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门、开发、开放”办学加强农业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三农”现代化,核心是加强农业教育。据调查,在我国农村,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是普遍状况,而要改变这个状况,农业院校在完成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这个长远任务的同时,必须强调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把扭转“三农”的现实状况放在重要位置。
怎样发挥教育的资源作用,在育人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怎样把“三农”的长远发展和现时利益结合起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检验农业职业教育是否有效服务“三农”的重要标准。
在服务首都郊区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创性地提出“三开式”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源,“开门、开发、开放”办学,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使农业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合上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探索出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得利,学校壮大的新途径。
/b]开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保障农民现时利益[/b]
目前,在一些农业院校,他们研究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对农民眼前的利益却关注不多,农业教育还是学院式的教育。因而,作用得不到体现,学校得不到重视。北京农职院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掘自身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推广技术为手段,全方位服务首都郊区经济发展。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服务,给农民致富门路
学院建立了“北京市农村实用技术服务中心”,利用技术和师资以及条件等优势,通过“专家咨询热线”、“科技大篷车”、“技术跟踪服务”、“实用技术培训”以及“与农妇手拉手”等形式,给农民敞开一扇科技门、开辟一条致富路。
学院组织教师编写《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教材》等实用技术问答手册,出版农村实用技术的VCD光盘等无偿提供给广大农民。几年来累计发放科技资料10万余份,专家科技下乡120多次,科技跟踪定点服务近百户,创纯效益200多万元。
——开展有效的致富、就业培训,给农民致富思路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乡一体化必须走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的道路,这就必然有大量的农民要离开土地到非农领域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工程。学院抽调专人组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公室,组织教师编写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系列教材--《农民务工须知100问》;为承担培训任务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对区县行政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实施培训;开展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题研究;协助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督导评估等系列工作。
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重点培训:针对乡(镇)、村干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开展乡(镇)、村干部培训班;针对在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信息补充的要求,举办农业系统业务骨干培训班;结合农业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经纪人培训,近两年来科技培训达30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专业人员驻乡村指导生产,给农民致富技术
学院先后选拔10多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担任科技副乡长或副村长,走出校园,走近农民,深入农村,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给郊区。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技术支持效果很好,一方面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农村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锻炼了师资,反馈了信息,使教师得到了来自最基层的信息和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使90%以上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技术服务和教学双赢的效果。
开发: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多方开发农村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个动态过程,动植物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模式不断完善、种植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加工手段不断升级。学院积极探索新专业的开发和传统专业的改造,将专业调整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焦点”上,调整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上,形成“提前培养,同步使用”,使教育过程与生产的动态变化密切结合。
——专业设置,与郊区产业结构相适应
针对北京郊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学院将传统低效的种植类专业改造成园林、园艺、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农产品加工与保鲜等专业;在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在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城镇建设、装饰装潢、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同时开发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信息管理、会计、金融与保险、物业管理、物流、法律、文秘等专业。针对京郊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学院开发创办了旅游、饮食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特色专业,使学院从单一农业职业教育向综合职业教育转变,在专业上保证郊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业基地,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学院不断加大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和科技含量,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成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集散地,使其既有教学行为,又有生产行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以此促进农业科研、教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近年,学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建立的种鸡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祖代种鸡场、父母代种鸡场、饲料厂、孵化场等在内的一条龙产业集团。不仅年产祖代蛋种鸡2万套、父母代蛋种鸡10万套、商品代母雏500万套、父母代母雏100万套,而且年生产饲料的能力达7000吨。目前,在为北京郊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种鸡场的产品和技术已经辐射到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等10多个省市。在销售产品的同时,种鸡场将先进的技术和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展示和推广农业新产品和实用技术,创造了为农民服务的新形式。
——绿色通道,高职人才通往农村
目前在不少农业院校,教学多还是知识和技术的单系统教学,对农村正在进行的生产关系及组织管理的变革很少涉及。北京农职院开发适应郊区农村基层工作需要的专业,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为新农村培养村长助理。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应的能力培养计划,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了基层工作和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使高职毕业生能深入郊区直接创业,加快改善郊区农业人才结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院开发了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学院启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变传统教学中“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进度,允许提前或延后毕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基础素质,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思想。
开放:引入先进农业模式 保障农业长远发展
为使新农民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积极探索农业教育产、教结合新路子,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将企业纳入办学中来,与企业建立“共生”关系,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学院办学的“双嬴”。
学院与北京平谷区畜牧服务中心共同创办了北京绿都羊业发展有限公司,集科、农、工、贸于一体,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绿都羊业依托学院畜牧兽医系的技术力量,致力于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已成功探索出舍饲养羊“四阶段饲养”新工艺,实现了胚胎移植、畜禽用空调、羔羊保温、自动饮水、高床分娩、青贮和微贮等工艺的突破,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农村的肉羊品种改良、推广了舍饲配套技术。
在与企业合作的开放办学中,企业成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得到了学院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脉搏,使学生培养更有针对性;学生因为学到了新的生产形式、组织管理艺术和更高的科技应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推动了学院办学机制、教学实习、师资培养各环节的改革。
链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创新培训模式
范光勤
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科技培训,提供多渠道、多手段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院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创新了一种培训模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借助产品销售网络,由经销商组织、学院专家授课,大规模培训农民。
学院校办企业的主打产品是兽药和饲料,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和省外部分地区,每个区域都有学院的经销商,共计百余人。学院根据养殖生产的不同阶段和季节,特别是新产品推出之际,通过经销商组织现场技术指导和新技术短训,规模大小不一,少的几十人,多的数百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调动了三个积极性:一是经销商热衷此事。因为技术培训和产品销售融为一体,有利销售;二是广大农民欢迎。他们不用交学费,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新技术、新知识,学了就管用,就能增加收入;三是学院有积极性。无需占用校内设施,只派专家出场就行,既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又宣传了学校,而且促进了校办企业的发展。据粗略统计,以此种方式,学院每年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当在一万人次左右。农民由此得到的利益、增加的收入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声音:呼唤“三农”教育回归
中央教科所 李水山
近期研究表明,阻碍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教育的基础不牢,农村、农业人才和农民素质与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三农”教育的核心是农业教育,这是不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农业教育体系的弱化和资源的流失正在出现决口之势。
一、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现在,农民素质提高缓慢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被削弱。上世纪90年代,当时村干部中有不少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而现在全国近70多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村干部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
发达国家的先例已经证实,在农业院校疏远农村、农民和农业教育,在农村和农业人才教育被削弱的情况下,频繁地进行单项改革见效不大。加大政府投入,解决农村深度症结,必须以加强农业教育为前提。
二、农业教育体系需要强化
随着上一世纪末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他行业的教育经过资源结构的调整优化而得到充实和提高,而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因其弱势产业教育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办了几十年的农民夜校一夜间关了门。
上一世纪80、90年代曾经鼎盛一时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农业部原有的366所农业学校经各地调整,现在只剩200多所,目前还在减少,有的脱掉“农字帽”,有的升为高职学院,有的被合并。与大片的农业耕地被强行占有一样,农业院校被整合以后,原有农业学校的职能和特色被丢弃或流失,盲目合并、削弱和脱离农业是令人堪忧的现状。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区”相当于国外一个州或省,如果在一个“地区”连1所农业职业学院都没有,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每况愈下的现实中迟早会出现问题。目前,缺乏更多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具体计划与有效措施,不少地方出现服务“三农”无经费、无任务、无机构的“三无”现象,原有的农业院校农业、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大都因“三无”逐渐转为学历教育设施或宾馆、招待所,初、中、高等农业教育层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也趋于淡弱。
鼎盛一时的农业教育体系以如此快的速度远离农业、农村和农民,不能不使人深思。“轻视农业、远离农业、放弃农业”并不是个别现象,人们更多的是直接关注餐桌上的农产品,却很少关注与之息息相关的人才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建国56年来全国人民苦心构建的农业教育资源和体系被弱化和流失,我们在刚刚起步阶段却仿效了后工业化国家的后院。“8:2”(农业专业、在校农业专业学生、农村学生只占20%,甚至更少)现象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长此以往,仅剩外壳的农业院校改换门庭只是时间问题。
三、各级农业和教育部门紧密合作是科学长远对策
目前,在农村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十分脆弱、甚至弱化和流失的情况下,仅靠以政府牵头组织的短期、应急、群众性的科普教育,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和农民的不同需求,应从教育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源头上找出根源,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治理根本,并与农民成人职后教育相衔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与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和机制,为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服务。
各级政府农业和教育部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部门紧密合作是长远对策和有效机制。老大难的农科教结合问题不妨从农业教育入手,发挥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和农业职业高中的职能作用,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衔接,各级政府、农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紧密合作,实行产学研合作,各种农业教育体系和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新时期农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农村社会在呼唤农业院校的回归,呼唤农业教育的回归。
观点:农业院校是实现“三农”现代化的主力军
沈阳农大高教研究所 李国杰
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能。因此,农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充分挖掘学校潜力,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大量培养农村创业人才,以满足农村日益扩大的对自主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带动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需要,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实现“三农”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只有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才能真正引起“三农”问题的深刻变革,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农业院校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优先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农业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要贴近“三农”,保证大量农业高新技术源源不断投入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农业院校要寻求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打通科技面向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通过开门办学,为“三农”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成果孵化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要通过开发办学,打造新专业,研制新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通过开放办学,实现学、研、厂(场)一体化发展。
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构建适应需求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建议: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特殊支持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农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新型农民的加入,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培养新型农民,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创业型农民,改善农业产业的人才结构,提高从业农民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但是,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子弟,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同时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涉农类专业,毕业后从事农业工作,经济回报率较低,因此学费负担重是严重影响涉农类专业的招生的主要原因。
1.建议政府增加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财政补贴,减少学生学费。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在校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欠费的情况比较普遍,每年大约欠费总计80万元,尽管学院采取了减免学费(每年20多万元)、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途径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习问题,还是有少数学生因贫困辍学,爱农、乐农却不能高水平务农,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村现代化急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建议,政府在学费和财政补贴上给予农业类职业教育一定的政策倾斜:财政每年向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增加补贴,等量减少学生学费。增加财政补贴的数额和减少学费的数额相等,学校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收入,只是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切实改善农民子女爱农却不能学农的现实问题。
2.建议进一步健全农民培训的制度和体系。
我们多年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发现在当前农民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手段,没有形成一套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得农民教育和培训不能以一个系统的工程予以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保证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建议加快农业职教资源改革与调整的力度,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统筹相关职业学校,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科学地进行区域功能定位,将农业教育的功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和为农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
现代农业教育的新命题:推广有机农业
李硕
21世纪,有机农业将成为食品、环境和能源的主角。不使用化肥和有机合成农药(农药、生长调节剂、除草剂)、饲料添加剂等一切合成化学物质,只使用有机物和自然矿石、微生物等自然物质的有机农业新技术,前景广阔而辉煌。
工业化派生出的化学农业,虽然收到了增产的效果,但是土壤板结和酸性化,剥夺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基础,导致肥沃土壤的大片减少,各种病虫害大量发生,作物生长缓慢。从土地急功近利的单向索取又加剧了土壤的贫瘠和毁灭。土壤污染又发生水质、农产品与食品污染的连锁反应,人类和动植物受尽化学公害的折磨与蹂躏,影响到人类的餐桌与健康,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农产品是不是有机农产品,已成为人类最紧急的课题。
在韩国,发展有机农业是继农村资源开发与回生、创建品牌农业、创建长寿村、培植创业型专业农户之后的重大举措。有机农业产品已成为朝阳产业和农业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加大有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培植有机农业示范户,发展生物技术与环境相融合的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世纪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方向。
12年来,韩国农业专家金相石在中国奔走疾呼:拯救土壤,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保障食品安全。他热心于中国农民的技术教育和推广,从我国的北大荒、三江平原到北京,把有机农业的新理念、新技术带给农村的千家万户。爱护土壤、养护土壤,金相石开办的“无公害农业丰产学校”技术培训班已办到200多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员和农民2万多人。以此为启发,我国的农业教育,在推广实用技术的同时,应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推广有机农业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9日第3版 |
|
编辑:
曹亮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