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走生态之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6-08-31 11:00:32
SRC-132
|
|
|
|
|
衢州市市长孙建国 |
近日,“中国网络媒体看衢州”活动在古城衢州拉开帷幕。在饱览了山水名城的秀丽风光之后,衢州市市长孙建国接受了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等网络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
记者:孙市长,今年是衢州建市20周年,您能介绍一下这20年来衢州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吗?
孙市长:1985年衢州建立地级市,掀开了衢州发展历史上的新篇章。二十年来衢州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已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生产总值由89美元增加到1400美元,年均增长9.5%;全市生产总值由16.26亿元增加到283.76亿元,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由1.96亿元增加到26.02亿元,年均增长14.6%。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建成一大批交通、供水、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心城市首位度明显提高,县城、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建设成效显著,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化率达34.8%。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事业单位改革等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借力发展取得重大成果,近三年引进市外资金122.2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市、县两级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行列,农技110在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市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0元增加到114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51元增加到4414元,年均分别增长15.6%和1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49亿元增加到172.27亿元,增长68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增长1倍和1.7倍。
回顾建市2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衢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突出加快发展主题,从衢州实际出发,走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之路,努力缩小与全省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必须始终坚持群众利益第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把“三个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谋划、部署和落实,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把务实创新作为政府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以自身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
记者:衢州是浙江最早提出并开展创建生态市工作的。孙市长,请您谈谈衢州选择走生态之路的出发点是什么?
孙市长:衢州作出走生态之路的战略选择,既是落实基本国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从衢州特殊区位和生态优势等实际出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具体来说,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出于政治责任。衢州地处钱塘江上游地区,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钱塘江水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全省一半以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衢州的生态建设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生态建设方面,衢州有责任和义务走在全省前列,为浙江建设生态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发挥区域特色。衢州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特色竞争战略。从衢州的市情来看,生态资源是衢州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衢州最大的优势。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山青水秀,生态优越,是华东的净土、浙江的绿源,是“全国九个国家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拥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植物、动物有82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接近全省的两倍,大中型水库和源头地区的水质保持在I类水平,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因此,要把衢州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重视生态建设,打好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含量”,增强区域竞争力。
三是“双赢”的选择。衢州要实现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唯一的选择就是开展生态市建设。只有开展生态市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记者:孙市长,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请问你们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
孙市长:拥有钱江源是衢州人民的骄傲,生态资源是衢州最宝贵的资源,做好钱塘江源头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一江清水出衢州,不仅是我们对全省特别是钱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责任,也是我们衢州自身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探索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赢之路,200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市建设。
首先,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坚持“治老控新、监建结合”,一方面加大重点区域、流域、行业、企业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城市烟尘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力度,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监控、治理老污染源;另一方面严把引进项目环保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近两年,全市关停小化工、小造纸、小水泥、小矿山320多家,关闭源头竹料腌塘8000多只,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500多个,确保了全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
其次,大力推进生态建设。重点是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加强对城乡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9%,全年有355天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1.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再次,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在农业生产方面,把发展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在工业经济方面,按照工业生态化的要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工业链。在旅游业发展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打响“山水名城、神奇衢州”品牌。
总的来看,这几年我市生态市建设的成效还是十分明显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好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连续5年GDP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初步形成了生态与经济互动互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成效,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山川更加秀美、社会更加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记者:请问孙市长,通过开展创建生态市工作,衢州主要取得哪些成效?
孙市长:从创建生态市以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市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建设生态市目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构筑生态经济、生态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体系,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3年我市获得了生态省建设工作优秀奖。
生态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在生态工业方面,建成了一批生态型开发区,兴办了一批环保型企业,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低耗能产品和环保产品。[2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14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10家企业清洁生产工作通过省级阶段性审核验收。]在生态农业方面,全市已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有6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有2个通过国外有机食品认证,全市绿色农产品增加值已占农业增加值的60%以上。在生态旅游方面,着力打响“山水名城、神奇衢州”品牌,近两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3%以上。
生态城镇取得明显成效。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快城市绿化美化,衢州市区完成了南湖和斗潭湖水系整治,建设了府山、江滨等公园,共增加公共绿地43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4%。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展现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面貌,近两年全市已有242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7个示范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到2007年将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通过开展“一控双达标”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近几年来,全市污染物总量全部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衢州市区污水收集系统覆盖面已达50%以上。通过生态建设,新增生态公益林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4.8平方公里,整治河道300公里。“下山脱贫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共建立下山移民小区28个,完成“生态移民、下山脱贫”1.4万户4.8万人。
记者:孙市长,发展循环经济是走生态之路的重要举措,请问衢州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什么考虑?
孙市长: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就衢州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生态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产业层次,寻求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工作的构架上,主要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三个层面的循环,突出生态市建设,促进区域内的大循环;突出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内部的循环;突出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内部循环。在此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集中抓好一批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以及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
目前,我市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已达到98%以上,一些企业在强化内部循环方面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如巨化集团公司“十五”前四年与“九五”同期相比,万元产值能耗下降了25%、工业用水下降了30%。我们计划到2007年,以2004年为基数,全市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废水排放量均下降20%;到2009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市。(卞君君) |
|
编辑:
曹亮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