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科技兴农

山东省两会特刊:辉煌五年再回首

2006-08-31 11:00:33 SRC-78
  王冰 李文明 吴洪斌 申红 袁涛 王爽 王建国 周学泽 
 

  这是不同寻常的五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经济增长周期性回落,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入世挑战接踵而至……
  这是格外辉煌的五年——面对复杂局面,我省突出发展主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跨越了人均占有过千美元和经济总量过万亿元“两个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回顾成就与艰辛,意味着山东这片拥有光荣与梦想的土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向着“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阔步前行。
  
  经济发展增速快运行稳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2000年,我省实现GDP比1980年翻三番,按当期汇率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1154·3美元,这标志着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2002年,按目前汇率折算,这一数字又达到1407美元。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552亿元,按可比口径,五年年均增长10·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10亿元,比1997年增加30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7·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素质提高,发展后劲增强。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18·0:47·9:34·1调整为2002年的13·2:50·3:36·5。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新的进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5%。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9·4%和5·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806亿元。消费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以汽车、住房、通讯和旅游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初具规模。截至2002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3·4台,拥有移动电话74·4部,拥有家用汽车1·1辆。
  
   主要经济指标比照
  
  指标    1997年 2002年    年均递增
  国内生产总值   6650亿元 10522亿元   10.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590元 11643元 
  地方财政收入   304亿 610亿     17.50%
  规模 资产   7949.70亿元 11902.53亿元 8.40%
  以上 销售收入  5689.89亿元 11037.32亿元 14.20%
  工业 利润   219.12亿元 625.35亿元 23.30%
  企业 利税   557.37亿元 1163.61亿元 15.90%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电话普及率居全国前列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
  
  连续五年大旱,山东农业生产承受着巨大压力;
  中国入世,山东农业产业面临巨大冲击……
  然而,五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粮食总产基本稳定,优质高效农产品增加,林牧渔业比重提高。
  五年来,我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投资近300亿元,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97·4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733·0千公顷,农用机械总动力达8155·4万千瓦。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002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390亿元,与1998年相比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453元增加到2954元,年均增长4·8%,在全国的位次由第9位上升到第8位。粮油、瓜菜、果品、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前列。
  1998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良种产业化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工程成效显著,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目前全省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已达到5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蔬菜生产成为种植业调整优化的重点,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去年,全省粮经作物种植比达到57:43,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调整到56·2:1·9:27·8:14·1,粮食总产基本稳定,畜牧和水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8%,农民收入中的56·7%来自非农产业。
  产业化经营取得较大进展,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目前,全省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2万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35家,参与农户占总户数的54·7%。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带动了农产品出口增长。去年,在许多国家实行贸易壁垒的严峻形势下,全省农产品出口达到52·3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水产品产量、渔业总产值、出口创汇额等多项指标五年连续位居全国首位。

  
  交通突破“瓶颈”
  
  2002年底——
  ●在全国率先实现省会与各市驻地“高速直达”。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4万多公里。
  ●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7·24公里。

  
  国企连连上台阶
  
  国企改革,世人关注。
  1998年以来,国企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省委、省政府发出三年脱困的“动员令”。到2000年,我省顺利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预定目标,此后,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新进展。到2002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已降至19·98%,亏损额减为21·26亿元。与1997年相比,亏损面下降了4·7个百分点,亏损额减少了7%。规模以上工业继2001年总资产超过万亿元后,工业总产出和产品销售规模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达到五年来工业最好发展水平。
  公司制改革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国有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国有工业整体或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改制的达到86·7%;全省59个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的近300亿元的国有资产实行了授权经营,活力增强。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1922·1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502·45亿元,年平均递增14·4%。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1997年的219·1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25·35亿元,年平均递增23·3%。
  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的状况基本改善,1997年至2002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由4352户减少为2257户,下降了48·1%。虽然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但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明显增强。与1997年相比,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增长了40·5%;销售收入增长了62·1%;实现利税增长了88·1%;其中利润增长2·4倍。
  
  民营经济“亮点”频闪
  
  5年来,我省切实发挥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1998年,我省把民营经济列为四大战略之一,转变观念,优化环境,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02年初,我省又把民营经济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三个亮点”之一,思想再解放,政策再放宽,门槛再降低,审批再简化,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到2002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163·7万处(其中私营企业17·6万户);从业人员551万人,增长12·44%;注册资金1579亿元,增长39·7%。全省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38%;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达229家,“亿元户”一年内增加了100多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省科技型民营企业达到3923户,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7%,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6家。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全省扩大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全省民营出口企业达1900多家,其中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有981家,与外商合资合作的企业达到680家。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出口3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3%,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在青岛、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出口已占主导地位。
  
  对外贸易不断跃升 招商引资处处开花
  
  从1998年以来,我省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到2002年初山东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亮点”来抓,带来我省外经贸的辉煌成就: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开放不断推进中明显增强,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1997年底,我省外贸出口首报喜讯,突破100亿美元;2002年末,外贸出口又传捷报,突破200亿美元,累计将达到210亿美元。山东外贸出口连跃台阶,主要得益于近些年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开拓,出口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
  近年来,山东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扩大,农副产品和纺织品的质量、档次也大幅度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在我省出口中所占比重已提高到23·5%。同时,加快市场结构调整步伐,在巩固美、日、欧、韩等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拉美、非洲、东欧、中东和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最近几年,我省对新兴市场出口一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据悉,截至2002年底,我省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内资企业已经突破5500家,占全国的8·7%,居第三位,全省也已初步形成国有外经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共同经营外贸出口的大经贸格局。
  在对外贸易不断跃升的同时,招商引资也处处开花。截至2002年底,山东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合同外资金额607·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39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3113家,合同外资560·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04·9亿美元,来我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已突破100家。
  加强对外商投资领域的引导,使外商投资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以此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近年来,山东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引资重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去年,外商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居于各行业首位,投资项目达到255个,合同外资8·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亿美元,分别增长73%、71%和121%。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五年间,山东的城市“长大”了三分之一。目前,全省48个设市城市、1253个建制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00平方公里,比1998年初增加51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0·3%,比1998年初提高了6·2个百分点。
  在城市建设中,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在这五年中,我省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档次和品位有较大提高。1998年到2002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年均25%的速度持续增长,5年完成投资536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0万立方米/日,已建成污水处理厂55座,污水处理率达到40%,比1998年初提高25·1个百分点。城市绿化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比1998年初增加3·1平方米。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1%、30%、77%,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五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1315亿元,竣工1004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比1998年初增加2·4平方米。
  城市资产经营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靠市场运作筹集的城建资金大幅度增加。五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各级政府树立和强化“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实施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省土地资产收益连续翻番,2002年达到128亿元;通过出让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经营权和公用事业经营权,拍卖城市无形资产冠名权等方式,使建设领域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省签订建设事业直接利用外资项目133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124·5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利用外资9·48亿美元;利用省外内资项目108个,合同协议利用省外资金69·8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环境的优化。威海、青岛、烟台、济南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威海两次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岛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36个市县获得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济南、青岛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节水型城市。

  编辑: 曹亮
 
 相关新闻
· 山东省政府规定乡村两级不准举债搞新农村建设
· 山东省政府规定乡村两级不准举债搞新农村建设
· 山东省政府规定乡村两级不准举债搞新农村建设
· 中组部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
· 中组部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
· 中组部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
· 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
· 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
· 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
· “三农”专家山东枣庄纵论新农村建设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