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特别报道

江苏泰兴:“三清”扮靓新农村

2006-08-31 11:00:49 SRC-3586
  顾明华 张建荣 陈梅 
 
  在江苏泰兴市七圩镇镇区南侧,有一座新近落成的小洋楼,主人名叫吴天白,是一位台湾客商。提起何以定居七圩?吴天白答道:“七圩人好,环境更好。我还把夫人、老母亲和岳母接了过来。”

  据七圩镇党委书记刘国成介绍,七圩的良好人居环境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开展的“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活动。

  近年来,尽管泰兴实施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80%以上的农民住进了“小洋楼”,但不少农民仍习惯垃圾乱倒、家禽乱养、柴草乱堆、污水乱排,农村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今年3月,泰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活动,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60万农民告别陋习

  泰兴是著名的“生猪之乡”,年上市量超过百万头。以往,农民习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饲养,人畜混居,环境污染严重。

  为建设清洁家园,今年初,泰兴市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兴建“养殖小区”,将各家各户分散饲养的生猪“集中居住”,告别又脏又臭的猪圈。对建成的养殖小区,按基础设施投资额的1.5%予以补贴。据了解,全市24个乡镇新近建成30个生猪“养殖小区”。其中,横垛镇钱荡村的生猪“养殖小区”存栏规模达4000多头。

  不仅养猪,养鸡养鸭也如此。古溪镇常桥村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全村建起200多个养鸡场,年饲养量达28万羽。没有1只鸡散养,农民的家前屋后没有一处有鸡粪。村党总支书记陆华生说,每个养鸡场用的都是电动刮粪机,鸡粪全部外销,既清洁环境又增加收入,一年光鸡粪就能卖几十万元。

  “清洁家园”让60万泰兴农民一步步告别陋习,露天粪坑少了,沼气池多了,种惯了粮食的泰兴农民不少也在家前屋后种起了花草……

  农村兴起“城管队”

  古溪是泰兴东部偏远乡镇,这里有支“城管队”,20多名队员负责全镇8个村的垃圾清理、路道管护、水面清障、绿化维护等工作。

  往年,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农村常常因秸秆焚烧而浓烟阵阵,熏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甚至引发火灾事故。而今年夏收期间,古溪镇“城管队”组织专人24小时巡逻,彻底杜绝焚烧秸秆、在公路上打谷晒粮等不文明行为,确保道路

  路面整洁、绿化带生长正常。

  在泰兴市24个乡镇几乎都有这样的“城管队”。他们在农村异常活跃,被农民亲切地称作“农村环境守护神”。泰兴镇的“城管队”可以说是支“杂牌军”。他们中有鱼塘承包户,负责定期清洁河道;有村干部,他们是分工村民小组环境卫生的第一责任人;有专职垃圾清运工,对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分工管护区域的环境维护并视工作情况直接与报酬挂钩。

  值得一提的是,在泰兴,不少老党员、老干部还自告奋勇担当起农村环境的义务值勤员。蒋华镇崇福村80多岁的老党员朱龙文是他们中最典型的一个。每天一大早,老人都拎着个塑料袋,村前村后转一圈,见杂物就清、见垃圾就捡。

  江苏省文明村———蒋华镇六圩村村民刘大妈高兴地说:“家门口有垃圾箱,镇上有垃圾填埋场,还有一支为我们服务的‘城管队’,逼着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谁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乱倒垃圾了。”

  “龙须沟”变“清水河”

  水中鱼虾嬉戏,河面碧波荡漾,岸边花红柳绿……这是蒋华镇镇区刚刚整治一新的青年中沟。很难想像,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条被称为“龙须沟”的废水沟。

  据介绍,这条沟是附近上百户居民、学校和10多家企事业单位污水、污物的排放处。长期以来,沟坡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沟中长年黑水流淌,垃圾漂浮。以往这个时节,这里蚊蝇纷飞,臭气熏天,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

  今年5月,蒋华镇筹集4.5万元专项资金,首先对水沟清淤,再铺设大口径排污管,保证居民生活污水能通畅地排出。在此基础上,组织垃圾清理、填埋,最后在上面覆盖上新土,种上花草。经过近1个月的紧张改造,昔日“龙须沟”变成了“清水河”。每天早晚来此散步的群众陡增。

  涓涓清水改善了农村环境,更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泰兴镇在短短10天内,4500多个劳力齐上阵,清运垃圾6500多车,清理水生植物面积2.8万平方米,清障护坡58公里,将全镇境内的2条干河、28条中沟、37条生产沟、86条庄河全部清理了一遍。

  今年以来,仅泰兴就有100多条“龙须沟”被改造成清水河。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11日 第四版) 
  编辑: 栾晓磊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