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挡不住九间棚人创造财富的热情——
蒙山脚下九间棚农业科技园里,几名妇女正在为外运的“九丰一号”金银花苗木包装; 平邑县城“九间棚”工程机械厂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车床前加工配件; 龙顶山上九间棚村民刘甲全过了大年,就请技术员前来修剪果树; …… 场景不同,业态不同,但都异曲同工。分居三处的九间棚人,正在党总支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6年,居住在四面悬崖、海拔640米龙顶山上的186口九间棚人,投工10万个、投资23万元,架电、修路、引水、栽树,一举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铸造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九间棚、刘嘉坤,被誉为“艰苦创业的典范,愚公精神的化身”。 治穷容易致富难,难就难在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每新造一亩地,要花2万多元,按当时的土地产出率算,100年也收不回成本来。 龙顶山上九间棚人的富裕之路在何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外出考察后,刘嘉坤提出:下山、进城、上项目、办工业。 在平邑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1991年,九间棚在县城建起了自己的花岗石厂,随后又先后上马了工程机械配件厂等4家企业,90多个农民转移到城里,当了工人。 人是出去了,但经营体制、经营机制不活,山上、山下经济效益增长缓慢。怎么办?刘嘉坤陷入深深的思考…… 终于,1996年,九间棚实施改革。 年初,村集体将村办企业经过公开竞标,拍卖给村民转换成私营企业;秋后,将山上零星果园收起来,按山上实有的户数,重新划分为基本均等的37份,公开竞标,承包到户,按年收取承包费,15%返还给各户。 改制后,刘嘉坤在山上没有地,在城里企业也没有份。可他没闲着,这头帮着经营企业的跑资金、跑销售;那头帮着村集体挣钱,维护公路、维修水利设施。 1996年冬,刘嘉坤代县金矿到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购矿山车,这一趟,他们在路上走了6天6夜,没吃一顿热乎饭,没睡一个囫囵觉。回到平邑交完货,刘嘉坤再也撑不住了,一头栽在地上。同行的司机感慨地说:“刘书记,像你这样的干部俺头回见!”这一次“买卖”,为村集体挣了30万元,刘嘉坤一分没要。 山上的九间棚,仅靠每年5万来元的承包费应付各项开支,常常捉襟见肘。从城里工厂回来的几户农民没地种,重新陷入贫困。每当想到这些,刘嘉坤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今后九间棚究竟应该怎样发展?群众收入怎样再增加? 他请教教授,访问专家,最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兴办农业科技园! 1999年春,刘嘉坤同北京顺义区九王庄村委会签订了420亩果园承包合同,建起了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让全村最困难的几户农民到科技园打工。刘嘉坤在北京办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只是当成一个窗口,他心里盘算的是回平邑县办更大的农业科技园,带领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致富。2000年9月,“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在平邑县城正式揭牌,400多亩的科技园基地也在本县保太镇落成。 紧接着,九间棚村党总支成立了,下设农业党支部、企业党支部、科技园党支部。刘嘉坤任党总支书记、农业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同时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公司运作后,刘嘉坤把山上几户农民搬进科技园里工作,将公司每年赢利的10%拿出来,交农业党支部用于维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发放养老金和救济病灾户。 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农科院、林科院等科研单位,重点抓平邑县的优势资源金银花的改良、繁育、示范、推广。很快,在中科院博士徐常青主持下,“九丰一号”问世了。这个四倍体的新品种,根深、茎粗、叶厚、花大,亩产量提高了1.5倍,有效成份绿原酸含量提高了30%。2004年12月5日,省科技厅组织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这项研究达到金银花育种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推广新品种金银花,刘嘉坤牵头成立了平邑县和临沂市两级金银花协会。去年5月19日,又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刘嘉坤任理事长。如今,公司已在北京、山西、四川、湖南、湖北、新疆及省内部分地区建立了9个园区,面积达9800亩,各地依托园区建起的示范基地3万多亩。
刘嘉坤简介
今年51岁。1985年任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平邑县九间棚党总支书记,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第九届、十届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