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典型 本报寿光讯 6月26日,走进孙家集镇三元朱村,这里新近发生的变化令记者颇感兴奋:高标准的老年公寓、幼儿园已经建成,村北头中心路两侧一期81栋别墅住宅楼建设接近尾声,集文体活动中心、国际农业培训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也正在紧张施工。村民们高兴地说:“在我们村,党支部就是主心骨,全体党员就是领头雁。有了他们,我们的村庄会越建越好,日子会越过越甜。” 三元朱村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当年,支部书记王乐义抱病千里迢迢三下东北,终于学来了技术。新技术在村里推广时受到了冷落,关键时刻,17名党员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成了第一批“吃螃蟹者”。村里人至今还记得,1989年12月24日是三元朱村17个大棚的越冬黄瓜开始采摘上市的日子,一开秤每公斤就卖到20元。到来年夏天一算账,棚均收入2.7万元。第二年没用动员,村里一下子就上了181个大棚。通过这件事,村支部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致富路上,党员就是要领着群众干。 蔬菜新品种有个试验推广的过程。在三元朱村,这些工作都是由党员来做的。现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王继成从1995年起,一直担当着新品种“试验者”的角色。一个蔬菜新品种从试验到推广一般要经过3年时间,风险很大。王继成说,我们党员必须把这份风险担起来,这才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截至目前,三元朱村的党员们已先后试验近500个蔬菜品种,其中300多个在当地得到推广种植。 为了不让一户群众在致富路上掉队,这个村的党员们结对帮扶贫困群众。村民王佃亮自幼丧母,爱人身有残疾,老父亲常年有病,日子过得非常紧巴。村支部专门安排两名技术好的党员帮扶他。如今,王佃亮的蔬菜大棚每年都能收入四五万元。 富起来的三元朱村吸引了大批参观学习者。对参观学习者,三元朱村热情介绍经验,还派出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指导大棚菜生产。自1991年起,村里以党员为骨干的一批又一批技术员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村支书王乐义曾先后14次远赴新疆,让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结束了新疆每年8个月吃外地菜的历史。1995年,王乐义到延安考察,顶着39℃的高烧为1000多人连续讲课4个半小时,并决定无偿提供技术人才和大棚物资,帮助革命老区发展大棚蔬菜。党员王佃军自告奋勇,前往进行技术指导。第二年,他将两个年幼的孩子交给哥哥照料,和爱人一起去当技术员。在三元朱村的帮助下,延安地区发展大棚蔬菜数万亩。今年,三元朱村在新疆、甘肃、陕西等西北部5个省区各设立了一处科技培训中心。 去年,三元朱村215户人家,人均纯收入达到9900元,银行存款近2000万元。村子连续17年无刑事案件,连续23年无上访事件,先后荣获“中国特色经济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科普先进村”等称号,村党支部连续23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