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头条

关注新农村建设 田野新希望

2006-08-31 11:01:01 SRC-78
   
“十一五”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拉开大幕。人民日报社论称,这是“亿万农民的福音,田野大地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加增 
 

  “十一五”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拉开大幕。人民日报社论称,这是“亿万农民的福音,田野大地的希望”。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的描述,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农民自己的家园,是百姓心中美好的企盼。
  幕启之后,各地“剧目”次第上演。记者了解到,我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即将展开。作为创造了许多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在诸多方面领风气之先的农业大省、强省,山东的举动格外引人注目。
  新起点与新农村
  山东的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05年,全省实现GDP1.8万亿元,人均占有2400美元,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89.5%,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经济腾飞阶段,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时期。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山东具备了基础条件。
  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作的一份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判断”:从2001年到2004年,山东城市化水平由38%提高到43.8%,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转移农村人口约500万人。四年间,全省人均GDP从1200美元提高到2000多美元。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十一五”末,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初步实现由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的社会转型。
  转移农民,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更为艰巨的任务,是千千万万个新型农村的真正崛起。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力解多年形成的一些“死结”: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许多惠及三农的政策,深受群众拥护,但在不少地方都是落实无方、收效甚微。农业投入雷声大雨点小,远远低于城市和工业,形成“城市锦上添花多,农村雪中送炭少”的奇特现象。说到底,是一些地方领导的错误观念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作祟。观念不改,行动走形,新农村建设就会流于形式。
  更为严峻的是,启动内部活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迟迟没有建立,城乡贫富悬殊呈扩大态势。一个人人都能感觉到的事实是:现在是建国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为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农民作为“弱势阶层”始终未能全面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站在新起点,要有新作为。记者在一些城乡统筹起步较早的地区采访,基层干部深情地说:这些年来,我们对农民是“既欠账又欠情”。还账于三农,倾情于三农,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新农村与新空间
  韩寓群省长去年在各市调研时指出,城乡差别是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之一,二元结构问题解决不了,全面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从山东来看,农村落后的一面,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人说,这是农村沾光,城市吃亏。
  在省委政策研究室的王泽厚看来,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说,统筹城乡也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内在要求。他对记者分析说,城乡各有优势,农村的优势是资源、劳动力和拓展空间,而城市是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二者互补。山东50%多的人口在农村,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新农村建设无疑会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东营的实践为此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佐证。东营市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说,近五年来,他们筹集资金65亿元投向三农,其中市县财政投入32亿元,招商引资投入24亿元,争取各方支持9亿元。仅从支出结构看,2004年市财政安排三农资金4.6亿元,占总支出的29.6%,去年又安排了5亿元,连续几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均占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
  东营倾情三农,还账三农,以城带乡的不懈实践,其结果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农业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用东营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解决了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半身不遂问题”,大规模地投资三农,在补长农业短腿的同时,不仅没有阻碍反而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据统计,东营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近两年以30%的速度增长,带动了13万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到2004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由一产转到非农产业的达2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8%。农业的社会化组织生产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也为之储备了优良的劳动力宝库。
  韩国的经验也许更具说服力。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2004年,韩国人均GDP达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1:0.9,几乎持平。这主要归功于始于1970年的“新村运动”。从1970到1980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加工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其结果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韩国经验可资借鉴。

  编辑: 周传金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