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打造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2006-10-23 10:22:18 大众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保障。因此,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做一项全面的长期的任务来抓,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有效措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天津市武清区东马圈镇党委书记 陈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保障。因此,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做一项全面的长期的任务来抓,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有效措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没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内涵,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了"单纯搞新村建设"的误区。这种做法,很容易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极端,形成新时代的"大跃进",不利于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加强"三农"建设,而"三农"建设的基础则是农民素质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经济建设才能走向正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全力打造素质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第一,农民素质高低,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近年来,农民素质有所提高,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还相差很远。如果不考虑农民素质,一味追物质建设,其结果必然会势得其反。某地曾给一个村建了一个住宅新村,设施齐全,管理得当。可村民入住之后,小区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楼前楼后堆满了柴禾,小区里鸡飞狗跳,垃圾到处都是,物业根本管不了。再加上一些村民收入很低,水费、电费、物业费根本交不起,最后连物业也撤了。好好一个住宅新村,又变成了原来的模样,唯一不同的是,平房变成了楼房,政府白白扔进去几千万。

  由此可见,农民素质不提高,再好的环境也无法保持。因此说,农民素质高低,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要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就必须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出发,全力打造素质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提高农民素质,要从新型农民"六要素"入手

  所谓新型农民,就是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形象。笔者认为,这样的农民,至少要具备以下六大要素:一是要有一定的致富能力,二是有文明的仪表,三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四是要有集体观念,五是要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六是要热心公益事业。农民具备了"六要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有了人文保障。

  几年来,笔者所在乡镇一直在探索素质农民建设方法,主要是从培养农民"六要素"入手,打造素质农民。

  一是大力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农民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农民要致富,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致富能力。为此,镇里每年都要举办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十次以上,受训农民达到4000多人。在培训的内容上,有科学种田、科学养殖,还有电工、焊工、瓦工、木工、锅炉工等特殊工种上岗培训,既为农业生产培养了技术人才,也为民营企业输送了大量技工,更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了技术保障。几年来,经过培训的人员80%已经上岗,年收入都在7000元左右,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二是打造"形象农民",规范农民仪表。文明的仪表,一方面体现在衣着,更重要的则体现的意识。农民不注重仪表,是因为他们认为整天与土地打交道,衣着干净整洁没有必要。要想打造"形象农民",规范农民仪表,必须从打消农民不整洁意识入手。笔者所在乡镇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首先,印发了《形象农民教育手册》,并出台形象农民奖励政策。每年每个村都要通过民主推荐评出十名"形象农民代表",然后镇里如开隆重大会,对这些"形象农民代表"进行精神和物质表彰,调动广大农民规范仪表的积极性。其次,每个村都成立了党员干部义务服务队,定期为村民理发,对于一些衣着破旧的人,党员干部还捐赠衣物。再有就是规范农民文明用语,养成讲文明话光荣,说脏话可耻的良好习惯,使农民形象、仪表明显改观。

  三是大力培训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农民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此,笔者所在乡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镇里首先为各村下发了《新型农民行为规范》手册,教育农民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泼乱倒,不破坏花草树木等。除此之外,镇里还在镇区主要街道安排社会公德督察员,对农民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做罚款处理,使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得到提高。

  四是教育农民树立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思想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笔者所在乡镇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对农民进行"富裕光荣,贫穷可耻"教育的同时,加大富帮贫的力度。我们以镇里培训的致富能手为龙头,启动"一带十"工程,也就是一个富裕户,带动十个农户走共同富裕之路。目前看,"一带十"的效果比较显著,农民共同富裕的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提高。

  五是努力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政策理论是农民致富的导向,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可使农民有效把握政策,快速高效地走上富裕之路。在这方面,笔者所在乡镇主要依托自办期刊《武东月刊》为宣传教育阵地,向农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介绍市场行情,让农民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以便更好地发展生产,搞活经营。

  六是教育农民热心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要加快步伐,就要教育农民热心公益事业。近几年,笔者所在乡镇在加强镇敬老院、镇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各村五保户待遇的基础上,强力推出了《农民热心公益事业奖励办法》,教育农民尽自己所能,为公益事业建设出力献策。凡是在公益事业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镇里授予"公益标兵"荣誉称号,并大力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政策指导下,全镇各村涌现了数十名"公益标兵",有的为村老年活动室捐款捐物,有的义务照顾孤寡老人,有的义务献血,有的义务参加公益劳动,使各村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事实证明,培养农民"六要素",是打造素质农民的有效手段,它实现了农民由低素质向高素质飞跃,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精神基础。

  第三,打造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庞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光靠政府单方面能够完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才能实现。更确切地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数亿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打造素质农民,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保证,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首先,人为因素决定物质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前提,而这些都要靠农民去完成,农民不具备一定的素质,生产怎么发展?生活怎么富裕?生产不发展,农民不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一纸空谈。有些地区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拆迁盖楼,结果弄得一团糟。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顺理成章进行。

  其次,物质因素要有人文保障。有些地区比较发达,政府财力雄厚,农民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应该说具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但如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注意农民全面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物质基础也会被破坏掉。高标准住宅小区建了,宽敞的马路修了,各项基础设施健全了,可农民的素质不高,不自主维护,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满嘴脏字,这样的农村能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吗?因此说,物质因素也要有人文保障,而人文保障的关键就是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再有,农民素质决定民族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强国富民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强大,要文明,全民族的素质必须普遍得到提高。中国的广大农民占着国人80%以上的比例,提高民族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也可以说,农民素质决定民族素质。打造素质农民不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昌盛的需要。因此说,打造素质农民,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