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任洪珍 报道
提要
4月11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互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市1/3左右的村庄率先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各市在全国百强县和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的位次大幅前移,镇级可支配财力全部达到1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降至35%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95%以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农村低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通客运车、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网络。
从七个互动到七大建设
《意见》亮点:力争到2010年,全市1/3左右的村庄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城镇村体系规划和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体制机制、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等七大建设。 新闻综述:早在2004年2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提出了七个互动:城市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加快郊区工业化步伐;城市大工业支持与农业产业升级的互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城市品牌为依托的城乡对外开放互动,加快郊区经济国际化步伐;城市组团发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加快郊区城市化步伐;民营经济发展与富裕农民的互动,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加快城乡就业统筹步伐;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加快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步伐。 解读:谈到从七个互动到七大建设,市委有关方面领导用更实、更深、更有方向性、更有操作性等词语概括了这一变化。七大建设是在青岛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新阶段重新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对七个互动的全面落实,是量变更是质变。 城乡互动,怎么动?谁先动?青岛制定了城乡一盘棋的规划,在分吃发展蛋糕的时候没有忘记农民兄弟,并且让城市自觉主动带领郊区快跑。《意见》鼓励各市(区)围绕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搞好经济园区建设,承接城市大工业梯次转移和退城进园。青岛也有东西部问题,《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快平度、莱西工业化进程,让弱极强起来,让边缘向核心聚集。
“四百工程”锻造品牌农业
《意见》亮点:积极推进100万亩优质高产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基地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新闻综述:说起青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的家电等等,许多人想到青岛还有名牌农产品。胶州大白菜一棵可卖到50元,高于普通大白菜20多倍,且供不应求;平度马家沟牌芹菜卖到60元一公斤。大泽山葡萄、崂山北宅樱桃、崂山茶等一批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知名农业品牌已在市场上打响。在推进品牌化战略上,紧紧围绕名特优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品牌集群。目前,品牌经济已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40%以上,注册农业品牌128个,其中国家级13个。 解读:市农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青岛共有耕地630万亩,“四百工程”即规划了400万亩,工程为青岛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定下了大框架。城市大工业支持与农业产业升级互动,把发展高效、生态、品牌三大农业作为青岛农业的主攻方向,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2006年,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今年计划先拿出100万元重点支持10个名牌农产品的发展。 青岛是“品牌之都”,在推进农业国际化战略上,以城市品牌为依托,充分发挥青岛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口岸的优势,实施市场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大力开拓日韩、欧盟、美洲和俄罗斯等市场,加快郊区经济国际化步伐。
52亿惠及470万农民
《意见》亮点:2006年完成农村自来水工程,逐步实施城乡一体的集中供水工程。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镇(街道)、村(居)实行集中供热、供气。统一规划建设有线电视、远程文化教育和互联网等,逐步推行电话、有线电视和电脑网络“三电合一”,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新闻综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希望的田野,首先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七个互动中的城市组团发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摒弃了过去“大路只通城、乡下路泥泞”的城建思路,农村也进了城市组团。 据介绍,青岛近年来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设施建设,计划建成即墨——平度高速公路和青岛——龙口高速公路莱西段,构建起便捷畅通的1小时经济圈。市财政增加对困难镇村尤其是库区移民村通路通水补助,确保“十一五”末,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农村公共道路及村内主要道路基本实现硬化。2006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推广1万户户用沼气池,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环境整治。 解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两级对农村财政支出,今年可以安排52亿多元。而2004年市级对农村财政支出是7个多亿。今年主要是建立三大系统,一是高水平的农村教育系统,投资接近3亿元;二是医疗体系,包括乡镇的中心医院、村内的卫生室建设和医保的水平提高,投资在1.5亿元左右;三是文化系统,把乡镇村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意见》亮点:2006年,各级财政安排专项医疗设备补助资金,市(区)、镇负责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84个镇卫生院和3119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每个重点村卫生室有1名大学生,全市90%以上的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兼职从事农村公共卫生的村医实行补助,建立完善市(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卫生体系。 新闻综述:《意见》提出,到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以上,被征地农民适龄人员参保率达到95%以上。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95%以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农村低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每个镇(街道)建有一处中心敬老院,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 解读:今年投入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的资金达到4100多万元,这是多年少有的。主要用于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一个村卫生室补助5000元,一名村医先补贴100元。合作医疗补助全市5000多万元,标准从去年每人30元提高到今年每人50元。有关部门强调,增加的标准,不让农民多拿一分钱,全部由市、区两级财政负担。 生、老、病、死没保障是农民的一大心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将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起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组织制度五大保障体系。今年全面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农村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扩大低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
实现“双高普九”
《意见》亮点:2006年,争取实现市(区)域内统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项目和执行标准,农村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上限,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现“双高普九”,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新闻综述:建立市和市(区)财政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直是青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时期,中小学生人均办学经费都达到省定标准。同时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保障机制。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轮训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解读:过去中小学教师同区不同酬,乡镇教师工作量大,工资没有市区教师工资高,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从今年起,计划实现市(区)域内统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标准。据了解,这在省内是首例。
“三清四改”打造生态村
《意见》亮点: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村内环境整洁有序,清垃圾、清污水、清柴垛和改水、改路、改灶、改厕工作(简称“三清四改”)取得明显成效,生活垃圾基本实行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60%以上的农户使用清洁能源,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环境优美镇达到80%以上,文明生态村达到50%以上。 新闻综述:2006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村庄整治规划和“三清四改”试点示范,逐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和村庄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解读:青岛农村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用发展带动、城镇化带动、示范带动、强势单位带动和改革带动五大带动,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大框架要求,遵循招商引资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优势资源向强村集中的原则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搞好新一轮城镇村体系规划修编。“城中村”加快改造步伐,“镇中村”提升建设档次,“经济园区村”加大整合力度,“中心村”提高发展水平,“一般村”增强发展能力,逐步将弱小村尤其是库区村和山区村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