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我国人口众多,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压力加大。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如下建议:
一、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要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只看“政绩指标”,还要看“绿色指标”,这样才能扭转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C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各级政府要依法严格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重大的、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之前,建立听证会制度。就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投资的合理性、是否符合规划以及对环境、资源和公众利益的影响等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政府投资应实行项目储备制度。投资立项必须从这个储备库中产生,保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发展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道路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执行基本建设管理有关规定实施,例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规定新建道路5年内不能开挖,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应带头遵守,充分论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二、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以达到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的目的。其主要特征是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简称“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显然,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完善政策法规
当前要制定和发布《关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节水技术政策》;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和政策。加快研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推进计划,抓紧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议对现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包括新建此类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2.加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建议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建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各类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当前要抓紧组织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努力突破资源节约的一些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是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农业节水灌溉、废水资源化、海水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和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节水和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组织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对试点和重大清洁生产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精心规划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园区内相关企业间要实行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
3. 运用减量化原则,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减量化不是单纯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意味着要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增幅呈下降趋势。要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产业结构。重点推广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器具和建筑。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实现从推销产品到推销服务的转变,从强化物质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严重依赖。
4.发展环保产业,完善资源回用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年,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都能够回收利用,又可以节省多少资源,可以减少多少污染?
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新能源,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规定;加强对从业单位资质及其人员的职业资格管理,只允许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单位和个人在政府批准的业务范围内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方法,有序地开展废旧资源收集、运输、处置和回收利用活动。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扼制盗卖国家电力、通讯、城建等设施和器材的犯罪活动,减少国家资源的浪费,并使各类废旧物资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危害的发生。
三、鼓励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
政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和经济杠杆,鼓励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做好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狠抓节能、节材、节水等工作。讲了这么多年的节约,口号宣传做了不少,但从制度上鼓励节约的工作做得不够。以汽车为例,大家多年盼望取消养路费、统一开征燃油税,就是迟迟出不了台。
1.引导使用小排量汽车
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这里所谓“小排量”专指排量为不超过1升的轿车。
但是,目前全国有6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或变相限制小排量轿车的土政策,例如北京市不准小排量轿车上长安街和二、三环行驶;上海市不准排量小于1.2升的车上高架路。其理由之一是小排量车排放尾气容易超标。科学的办法应该是通过严格执行尾气排放标准来促进小排量车提升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小排量车。实际上许多城市主管部门“限小”的“潜意识”是担心小排量轿车会降低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显然是一种不够科学的发展观,小排量轿车省油,省路面,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政府部门的倡导和鼓励,那里的消费者使用小排量轿车蔚然成风,其道理正在于此。
同时,对大排量车要通过征收高额消费税来加以限制。
2.发展快速城市公交系统
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正面临机动车拥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主要根源在于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过快。以北京为例,机动车从零辆增长到100万辆整整经历了48年时间,而从10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只花了6年时间。近10年里,许多城市盲目发展城市小汽车,造成高能耗高污染。为解决拥堵,盲目扩建道路,促进小汽车进一步增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交通建设投资占城市财政收入比例过高,从而影响城市的平衡发展。
快速公交系统是利用高品质公交车辆运营在地面专用道路上,是一种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营方式。全封闭的专用道路保证了快速公交系统的大运量和快速的服务标准,运营能力可达到单向每小时15000至25000人次,速度为20—35公里/小时,接近轨道交通的通行能力和运营速度。但其投入只有轻轨的四分之一、地铁的十分之一,收费标准也会低于轨道交通。因此,快速公交不仅是一种低财政负担的公共交通方式,还是一种低出行费用的交通工具,能适应多数城市居民,包括老龄化及低收入群体出行需求,有望成为城市轨道的有益补充,也为暂时无法实现城市轨道建设的城市解决交通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3.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节约风尚
政府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倡导节约风尚。每个公民都应当摈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等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不要小看我们身边的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一”,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俭以养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一种科学生活方式,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常识结合起来。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例如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塑料台布、洗漱用品等),打印纸尽可能双面用,开展使用再生纸活动。更新下来的生活耐用品如衣服、旧家电、家具、婴幼儿用具、学生课本等可以送给需要的人继续使用。各级政府官员和干部要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作节约资源的模范和表率。在不影响公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独自用车。在政府公务员集中住地开通班车上下班。参加人大、政协会议的政府领导应尽量与代表和委员同坐大客车参加会议等。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