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常志鹏)国务院日前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市随后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要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在海口,不少机关单位采取了节能措施,如离开办公室时必须关灯,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等;在能源紧缺表现最严重的江、浙、沪地区,许多人已经把节能变成了自觉行动。
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在能源紧张面前,节约已经不再停留在口号上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提倡节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统计显示,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能源、水、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屋内没人照样开灯、电脑一开一整天、单位的水随便流……”这些浪费情况在许多地方非常普遍。
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全市用电增长10.7%,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53亿千瓦时,夏季高峰限电40万千瓦。2005年,北京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预计夏季用电最大负荷将达到1070万千瓦,比去年增长13.5%,缺口100万千瓦左右。
但对北京市96家大型公共建筑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占北京全市总量近1/5的大型公共建筑共有照明灯具155.2万只,其中高耗能的白炽灯17.1万只,日光灯69.3万只,占总数的55%。2004年北京市照明用电为49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的11%。如果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至70%,按此计算,北京仅照明用电一项,由于未采用节能灯具,每年至少多消耗电量29.4亿千瓦时,相当于60万千瓦火电机组一年的发电量。显然,节能工作大有可为。
专家认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如果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消费观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过程中的“高消耗”和“高浪费”现象将会更加严重。解决好这一矛盾,除了目前政府发文和公众自觉外,也需要“多管齐下”:
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产业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框架。以知识密集的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会展,以及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替代资源密集型产业,同时调整产品结构,高能耗行业要以高端基础性材料为突破点,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工业领域,应重点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孵化和培育,构筑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技术转化中介服务平台,尽量缩短相关技术应用的环节,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靠技术进步使单位产品能耗降下来。
应在全国尽快创建科学的资源节约评价体系,对资源消耗量大的重点企业实行资源利用公示,并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干部和企业法人的政绩测评考核结合起来,可优先在公共建筑、交通、高耗能产品等领域开展起来。
培养公众的节约意识与节约技能。节能要从细节抓起,向公众传授资源节约的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引导公众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觉节约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