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节约型社会 > 相关评论

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006-08-31 10:58:02 SRC-262
   
 

  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如何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专家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哪些想法与建议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记者: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冯飞: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从中国的历史纵向看,资源应用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不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从单位GDP能耗变化来看,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从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变化看,1980年是9820立方米,2000年降到610立方米,2003年降至448立方米,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我国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目前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已占当年GDP的3—7%。环境“透支”普遍存在。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如果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要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那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应该在1200万吨左右,但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3100万吨和3900万吨。

  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表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记者:为什么从2002年开始,我国单位GDP能耗又出现增长趋势?

  冯飞:

  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重工业的比重近些年快速增长,到2004年已经超过67%。虽然从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来看,产品能耗在逐渐下降,但工业能源消耗总量还是在提高。因此,造成近几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结构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变这样偏离资源节约方式轨道的发展方式,就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做大文章。

  记者:面对资源消耗的现状,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哪些想法与建议?

  冯飞:

  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思路,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这三者应共同构成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并把这一原则体现在政府的各项工作当中,包括政府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等方面。

  首先,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循环经济这些核心环节。经济增长要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要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要建立资源、能源审计制度,将其同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一道共同构成新的社会性管制制度。我们提出要建立3项具体制度,一是从能源、资源、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二是建立对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三是建立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三,要倡导资源节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目前,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和交通的能源消耗比例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工业消耗能源比例将会下降到57%,建筑和交通将分别增长到20%和17%,也就是说,消费方式领域的节能潜力非常巨大。

  第四,要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并形成长效机制。应该尽快构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制定鼓励资源节约和限制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税收政策,以及更为严格的资源节约能效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同时为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最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要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