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从三个方面做好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将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增长很快,与之相伴生的资源压力也越来越大。从经济发展模式上分析,我国总体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目标上看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但从落实手段上看,又需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注意三点。一是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中华民族在5000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在人与自然相和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礼记》等大量传统典籍中,对渔猎采伐等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都有合乎自然规律、讲求节制、约束人们自身欲望的规范。这种规范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与自然共存、保护资源的价值观基础,与现代观念不谋而合,值得学习、继承。同时,由于中国一直是人口众多,天灾频仍的农业社会,人民群众中有着很强烈的节俭意识,这为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精神基础。
二是积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中国目前的国情,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但各级政府的架构则有工业化的特色,上层建筑运行则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很多地方,以农业经济的微薄产出供养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政府的高消耗,必然使“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主动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树立效益观念、环保观念、科学生产观念、理性消费观念等,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只有掌握资源的人树立节约意识并身体力行,才有可能将节约型社会建设好。
三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即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真正做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可以说,领导干部如果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则非骄即躁,或者浪费群众的财富不心疼,或者慷群众之慨假大方。这与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建设节约型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紧密相连。领导机关克服官僚主义、精简机构人员、节省各项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可以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时,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政府要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减少和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因重大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屡见不鲜。一些工程被设计成钓鱼工程,预算作假,不断追加投入,成为资金投入的无底洞;也有一些“拍脑门”项目,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损失的价值实在是难以估算;乃至项目决策中存在的好大喜功、朝令夕改、因人设事等种种因素,都影响了投资效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腐败也是引发自然和社会资源浪费的一个黑洞。各地饱受群众诟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而无益于人民,这些工程既有错误政绩导向的因素,其背后也不乏腐败因素的作祟。此外,见小利而忘大义,因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而将公众利益、社会财富拱手相送,此类行为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障碍,也是引发民怨的根源。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制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用党纪国法惩治腐败,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