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寄语北大学子:为民族立生命 为万世开太平,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北大学生向连战提问。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9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受到北大师生们的好评,认为演讲精彩成功,是连战此行的重要成果之一。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生王媛媛获得了一个提问机会。她向连战提出的问题是:在时隔将近60年后再次踏上大陆土地,眼前所见与从前的记忆和想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媛媛说,从连战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给国家和民族造成的灾难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所积极倡导“维护和平”的口号,是存在个人经验基础的。
连战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两岸要“坚持和平,走向双赢”的政治理念,也受到师生们的赞许。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潘国华说,连战的讲话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他在演讲中提到的和平、交流、互惠等观点,非常引人共鸣。家住台南县的台湾籍学生林承铎,目前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说,连战所表达的政治主张是非常善意并放眼未来的,值得赞许。
在很多北大人看来,连战选择到北大演讲,除了有其母亲曾在燕京大学进修的渊源,更看中的是这所高校在中国社会中特殊的背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李义虎说,连战用北大的精神思考两岸问题,给大家以豁然开朗之感。
多年政治生涯的历练使连战的演讲表现出色,他儒雅的举止言谈和不事张扬的内敛气质,也给北大师生留下了良好印象。
李义虎说,场内多次的掌声已经印证,连战的演讲能力是很强的。他的讲话层次分明,观点清晰,逻辑性强,又有幽默感,很善于抓住听众的视听情绪。
长达40分钟、数千字的演讲,连战没有拿讲稿,甚至连提示纸条都没有,这也让大学生们叹服。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赵甲东说,连战的记忆力真好。更重要的是,他的学术经历使他具备学者风范,说话很严谨、有分寸。另外,获得提问机会的4位提问者对连战的回答都表示满意,认为他的回答大致上没有回避问题,正面接受了挑战。
游客在北大校园内打出横幅,欢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4月29日,连战(右)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发
“他的演讲非常务实”——北大师生谈连战北大演讲
■文/本报驻京记者陆静斐
29日上午11点15分,结束演讲后的连战一行人走出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驱车前往未名湖北面的石屏风处和静园一院。一路上,不少北大师生驻足在道路两旁,频频向访问团的车队挥手致意。刚刚度过的一个多小时演讲时间,让不少师生们仍感到意犹未尽,他们纷纷畅谈起各自的感受……
握着话筒手在颤抖
“我没想到自己能得到这个‘最后的最后’提问机会,太幸运了!”走出礼堂,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3级的硕士研究生王伟仍难抑心中的激动,额头上渗着层层的细汗,“主持人之前已经说最后一个问题了,但我们那片学生都在拼命举手,于是又额外多了一个提问机会,没想到是我被点中了!当时站着提问时,我握着话筒手都在颤抖!”
王伟当时坐在礼堂的六排中间,显眼的“地理位置”让他抓住了最后一次提问机会,并抛出了事后被不少学生认为最“为难”连战的问题,即台湾年轻一代接受的“去中国化”教育会给两岸交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听到很多反馈,也上网查了同学们的反应,发现对我的提问评价都是肯定的,这让我很高兴。”王伟说自己平时就对台湾问题非常关注,也和一些台湾的学生有过不少的交流,这些都给了他提这个问题的“灵感”,进入会场前他还特地征求过周围其他同学的意见。“连战先生回答中让我最满意的是,他说台湾不少学生和家长自己会寻找资源,努力去学习应该接受到的华夏文化。这也是我之前所不了解的。”
演讲赢得15次掌声
“连战今天的演讲,大家给予的掌声和起立的次数,超过了以前最‘火爆’的克林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潘国华风趣地说道。有人统计过,连战35分钟的演讲博得了北大师生15次的掌声。“连战的演讲既有战略眼光又从实际出发,非常务实。我们师生提问的基调也很善意、友好。”潘国华说,今天北大师生的提问既重视两岸和平发展,又关心台湾民众的利益,比如台湾当地农业的发展等。
政府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媛媛负责此次向连战献花。她说当得知能进入会场聆听连战演讲并献花后非常激动,赶紧查阅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没想到在会场上又幸运地得到一次提问机会。她让连战评价此行与记忆中的大陆有何不同时,引出了连战颇为幽默的回答,说将到西安进行“寻洞之旅”,寻找防空洞。李媛媛说:“我和连战先生都是政治系出身,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我感觉到他既有政治家的气度,又有学者的风范。”
希望这是“播种之行”
“如果说连战来大陆访问是‘和平之旅’,那他在北大的这一站可以说是‘播种之行’。”北大历史系2001级的博士研究生张善鹏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契机,能进一步加深两岸校际、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
“现在台湾年轻人的心态可能跟香港回归前香港年轻人相似,我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关键还是要多沟通多交流。”乐晗宁是今年刚从香港考入北大的学生,得知能进入会场聆听连战演讲后,她激动地打电话到香港向父母汇报,但她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我也提前准备了问题,可惜时间有限没得到机会。”
“有遗憾也更有希望。”北大台湾研究协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2003级的硕士研究生唐思说,“虽然大多数同学这次没有得到提问机会,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今后两岸的交流互访一定会增多,相互沟通的机会也一定会更多,我们期待的是两岸的下一步发展!” (《文汇报》北京4月29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