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3全国两会 > 2003新闻中心

经济专家透视政府今年施政方针

2006-08-31 10:51:59
  顾钱江 秦大军 张勇 
稳中有变 以民为本——
 

  (两会·解读)稳中有变 以民为本——经济专家透视政府今年施政方针

朱镕基总理在5日开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既对本届政府5年工作进行了总结,也对下一届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政协委员中的多位经济专家普遍表示认同,认为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保持了连续性,有不少新意,可概括为“稳中有变,以民为本”。

  扩大内需 稳中有变

  报告将扩大内需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拟发行1400亿元长期国债。这意味着,中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进入第六个年头。

  经济专家们对这一决策表示肯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委员说,中国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通货紧缩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此情况下仍然要靠国债的拉动作用,至于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要相机抉择。

  “积极财政政策应该继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委员说。她分析说,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了8%,物价出现了缓慢回升的趋势,一般贸易进口有较大增长,说明国内消费在回暖,但还没有形成自主增长的能力。在此情况下,继续增发国债可以托住经济增长。他认为,实际上今年的国债规模已少于往年,考虑到物价和一般贸易进口的缓慢回升,这也许是一个信号,即随着消费力量的逐渐增强,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可逐渐减弱。

  专家们注意到,报告虽仍强调扩大内需要“双拉动”,但也特别指出,“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这一提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首次出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也指出,理想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达到七成,因此应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本届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累计发行了6000亿元长期国债,继续执行这项政策,是否存在风险?林毅夫说,中国每年发行的国债只占GDP的20%,即使考虑到社会保障欠账等暗的债务,也还比其它国家少得多,重要的是每分钱都花得值。

  以民为本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增发国债时,也注明要调整使用方向,加大对“西部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企业技术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经济专家评论说,如果将发国债扩大内需比喻为“踩油门”的话,下届政府“踩油门”的着力点就是“以民本”。

  林毅夫委员说,国债用得好,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而将将国债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正是这样一个方向。“这不仅将创造农村的就业,直接给农民带来收入,而且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他说。

  实际上,“以民为本”是报告中经济部分的一条主线,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报告不但将“三农”问题、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作为政府今年的重要工作,还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做好西部大开发”一节中,表示要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改造,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支持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

  “报告充分体现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李善同说,“全面小康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有利于消除贫困的增长,这和世界趋势是一致的。”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委员对报告提出的“开发式扶贫”评价很高:“‘造血’,而不是简单的以救济来‘输血’,才能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7%增长目标留有余地

  今年是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与2020年翻两番目标有相当关系,因此深受关注。报告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专家认为,这一目标切实可行,而且留有余地。

  萧灼基表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不仅能够达到7%,而且很可能接近去年8%的水平。林毅夫委员认为,在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形下,7%的增长目标不算低。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中国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但专家们也建议,虽然今年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问题不大,但下届政府面临的挑战不少。除了通货紧缩、“三农”问题之外,加快金融改革已显得相当紧迫。

  李善同指出,进行金融改革对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银行体系的安全至关重要。她强调,下届政府面临的各项改革任务艰巨,且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金融、财政、农村、国企等方面,“应该整体推进,而不是单项推进。”(完)
 

  编辑: dg2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