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如同一面多棱镜,不仅能聚焦时代风云,更能折射社会矛盾的消长和时代的变迁;热点的变化如同伴随壮士出征的鼓点,不仅能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更能展示社会文明进程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全国“两会”上,浓缩了一个个热点问题。出席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代表委员们回顾这些热点的消长沉浮时,感慨万千……
雇工、跳槽、脑体倒挂── 曾经街谈巷议的热点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每次全国“两会”都能看到一些代表、委员慷慨陈词的身影,议论较多的是社会出现的脑体倒挂,通货膨胀等热点问题。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是那个年代较为盛行的流行语。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天然代表对此感受颇深,他说:“那时知识不值钱,科技人员确实收入很低。‘教授卖烧饼’事件曾经闹得满城风雨。如今脑体倒挂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科技人员已不再是弱势群体。以我们所和我个人为例,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给我们带来巨大收益,现在靠市场合同订单,每年所里的经费达1个亿,而八十年代每年的经费只有500多万元。那时我一年的收入只有600多元,现在一年收入好几万元。那时一家4口人挤在30多平方米住房内,现在住房面积达100多平方米。”
一些连续当了二、三届的老代表、老委员回忆说,雇工问题的出现,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烈争论,允不允许雇工,雇多少工算剥削,见仁见智争论不休。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些问题早已迎刃而解了。
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眼科专家姚克清楚地记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跳槽”问题一度是代表中间的热门话题。当时随着“三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和民营经济的兴起,不少大专院校、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纷纷抛弃原单位,投向这些新经济组织,引起社会的关注。
“当时甚至出现了‘博士卖洋药’的情形。”姚克代表说,如今,人们对这种现象早已不以为奇,看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再也不会是热门话题了。跳槽话题的消失,是择业观念和方式的进步。”
记者感言: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当年的有些“热点”话题似乎不可思议。这些曾经的热点折射出中国那场挣脱旧体制束缚的改革进程之艰难。记得当年上级领导到温州考察询问国有企业比重是多少时,温州领导回答:“20%”,上级领导不悦地说“太低了”。党的十六大之后,再有领导问温州国有企业比重,答曰:“不到5%”;领导开颜说:“好好好,你负担轻!”其实,发展是硬道理,无论哪一招,只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是好方法,何必论比例呢?
“三农”问题、国企改革、小康建设、反腐败──依然存在的热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农”问题一直是历届“两会”关注的热点,但内涵也在变化。
“过去为粮食产量问题呼吁,后来为‘卖难’呼吁,现在又为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呼吁。”连续担任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说。
代表委员们记得,从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粮食产量问题不再热门,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农民“卖难”成了热点。而农民负担问题虽然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却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直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推行后,才真正找到了减负的出路。”宁波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代表说。
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基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企改革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的焦点。这一20年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黑龙江省一位老代表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国企改革主要围绕着承包制、自主经营、政企分开进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些情况必然成为“两会”的热点。
18年前,沈阳防爆电机厂在全国国企首开破产先河,这一事件成为那一年的“两会”焦点,这一“国企破产第一案”最终以引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6年12月通过一部《破产法》而载入史册。其后,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等都曾成为代表委员议论的热点。
如今,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新的热点不断冒出。连日来,记者在辽宁团审议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会场看到,国企改革仍是这个团代表们谈论最多的热点,但大家谈的较多的是“国有股减持”、高科技“嫁接”等话题。
小康,曾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奔小康曾是亿万农民的梦想。 在那个年代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经常念叨这个烂熟于胸的数字,“小康的标准是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800美元”。转眼间到了2000年,“小康”不知不觉间基本实现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小康”前面加上“全面”,具有深刻内涵。黑龙江团农民代表何淑兰说:“那时农民心中的小康只是为了超越温饱,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政治文明等综合性的指标,内涵大不一样了。”
许多老代表、老委员对“两会”上反腐败的热门话题还记忆犹新,人们痛斥腐败发展下去带来的人亡政息的恶果,抨击腐败对党风和社会风气造成的危害。而今,人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多了几许理性思考。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丁世发代表说,与过去比,腐败的大案、要案、串案、窝案增多,反腐败的重点也转向从源头预防和治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
1998年以来,在扩大内需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中,第一条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看来,好政策就有生命力。
记者感言:深化改革是消解热点的必经之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显露,解决的办法唯有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例如,“双轨制”逐步取消后,群众痛恨的“官倒”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利用手中权力“寻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现象,在转变政府职能时,对原有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国务院取消了1195个行政审批项目,也使腐败干部“寻租”加大了难度。一些重大课题的改革攻坚历程,从热点变迁中即可窥见一斑。
社保、减税、转让土地、保护非公财产──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新热点热论正炽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两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热点?
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担任过多届全国人大代表,记者曾在1989年的全国“两会”上采访过他,那时社会上牢骚不满情绪较多,记者以《厉以宁代表谈“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为题作了报道。如今担任政协委员的厉以宁谈起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时认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社会治安、收入、社会保障问题。他解释说,治安问题涉及生命安全,收入的多少与人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社会保障更是人的后顾之忧。
著名学者萧灼基委员带着两个提案出席“两会”,其中一个提案提出,政府能否减免农业税,这样做对国家税收整体影响不大,但却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拉动了内需。
“有些新‘热点’是过去想都不会想到的。”翁礼华代表说,“就以此次政协会议上热门的‘保护私有财产’为例,这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人们对财富、对个人的创造更加关注而带来的,话题提出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三届地方人大代表,翁礼华耳熟能详的新“热点”还有不少,比如民营企业呼唤“国民待遇”、城乡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等等。他认为,这些“热点”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更多地考虑公平,这是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记者感言:新热点的不断涌现,是时代进步步伐加快的标志。热点的“生命周期”越短,说明社会的变化越快。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必然会触发社会的矛盾,引发出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热点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化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