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准确领会文件精神,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长期从事党建理论研究的权威专家。
五大亮点引人注目
专家们认为,《决定》在系统总结我们党55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执政思想和应对措施,体现出五大亮点。
一、初步构建了一个有关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使执政理论建设向着系统化方向前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甄小英认为,《决定》系统阐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总结了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等,这是我们党首次从理论上对执政能力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少有的。
二、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执政思想。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认为,《决定》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执政方略和执政理念。如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等。
三、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新的部署。甄小英认为,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及这些弊端的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横向看,各种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纵向看,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各级委员会,各级委员会的权力又集中于常委会,常委会又集中于书记,结果造成了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决定》从政党的功能、定位及执政规律出发,明确了“领导”与“执政”的区别与联系。“领导”的内涵比“执政”要宏观和宽泛得多,既包括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也包括对社团、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执政”主要针对国家政权而言,主要发生在国家政权领域。“领导”是政治活动,“执政”更多的是法治活动。
专家们指出,《决定》立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提出采取“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办法,即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党不是直接指挥、干预或代替人大、政府和政协等组织的工作,而是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和党员干部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在党政关系上,《决定》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并明确规定: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政府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甄小英说,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就是要从“横向上”理顺党与国家政权及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解决在“横向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问题。从纵向看,《决定》特别强调了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作用。《决定》提出,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要发挥全委会的决策作用,常委会要很好地落实、执行全委会的决定。这实际上是理顺党内权力结构,解决小平同志所讲的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决定》还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特别提出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解决分工重叠的问题。同时提出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政治权力构成的核心敏感问题,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积极稳妥地进入了全面配套、整体推进的阶段。
四、在党内民主方面有新的举措。张启华说,过去我们讲“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这次提出了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加党内透明度的问题。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决定》也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如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等。特别是实行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干部任命实行全委会票决制,实际上是把决策主体由常委会变成了全委会,对于防止权力过分集中,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 五、提炼和运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新用语。甄小英解释说,比如,这次《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强全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也就是“五种执政能力”,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只是针对党委和领导干部而言的,这说明我们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又有了层次上的划分。又如,《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原来是“三位一体”,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再加上“和谐社会”这一条,即明确了“四位一体”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创造实现“三个文明”的国内环境问题,而且,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再如,“文化生产力”的概念,也是在全党文件中首次提出。这对于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因素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专家们认为,充分认识和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应从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四个角度来理解:
———就国内形势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历史任务的考验。甄小英认为,当前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仍面临很多挑战。二是突出矛盾的考验。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一些制约因素无法回避,如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三农”任务繁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尚未完善等。三是发展阶段的考验。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阶段,根据国外的经验,这个时期的发展往往面临两种结果,两种前途。搞得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迈入新的阶段;搞不好,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徘徊不前。
———就国际形势而言,维护国家发展和生存安全,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发展和安全的压力问题。李君如指出,我国目前仍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占有优势的压力,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二是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问题。甄小英认为,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抓住机遇社会主义事业就可乘势而上,丧失机遇则有可能由盛变衰。
———就党内形势而言,党的自身状况及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要求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变化。李君如说,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受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到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此我们党必须解决好两个历史性课题,一是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是党自身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和“不符合”的地方。甄小英认为,“不适应”意味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政本领不强,执政能力还不够。比如,一些农村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新兴组织党的建设滞后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问题等等,亟待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不符合”就是在作风上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也就是党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腐败问题、官僚主义等大大影响了党的执政效率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党外形势而言,一些大党老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一是汲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兴亡的深刻教训。甄小英认为,苏共执政74年最终垮台,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党内民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结果党组织失去了对党员的吸引力,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随之瓦解。这警示我们,一个政党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健全党内民主。二是汲取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衰的经验教训。甄小英指出,像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些大党老党,曾长期执政,后来因为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失去了政权,教训深刻。这提示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三是借鉴世界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甄小英说,我们常讲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事实,也是真理。而现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种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人民会不断地进行选择,历史也会不断地进行选择。党只有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创造新业绩,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获得人民的拥护。
四大因素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专家们认为,充分认识和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应从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四个角度来理解:
———就国内形势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历史任务的考验。甄小英认为,当前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仍面临很多挑战。二是突出矛盾的考验。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一些制约因素无法回避,如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三农”任务繁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尚未完善等。三是发展阶段的考验。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阶段,根据国外的经验,这个时期的发展往往面临两种结果,两种前途。搞得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迈入新的阶段;搞不好,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徘徊不前。
———就国际形势而言,维护国家发展和生存安全,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发展和安全的压力问题。李君如指出,我国目前仍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占有优势的压力,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二是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问题。甄小英认为,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抓住机遇社会主义事业就可乘势而上,丧失机遇则有可能由盛变衰。
———就党内形势而言,党的自身状况及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要求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变化。李君如说,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受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到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此我们党必须解决好两个历史性课题,一是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是党自身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和“不符合”的地方。甄小英认为,“不适应”意味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政本领不强,执政能力还不够。比如,一些农村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新兴组织党的建设滞后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问题等等,亟待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不符合”就是在作风上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也就是党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腐败问题、官僚主义等大大影响了党的执政效率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党外形势而言,一些大党老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一是汲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兴亡的深刻教训。甄小英认为,苏共执政74年最终垮台,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党内民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结果党组织失去了对党员的吸引力,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随之瓦解。这警示我们,一个政党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健全党内民主。二是汲取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衰的经验教训。甄小英指出,像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些大党老党,曾长期执政,后来因为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失去了政权,教训深刻。这提示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三是借鉴世界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甄小英说,我们常讲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事实,也是真理。而现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种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人民会不断地进行选择,历史也会不断地进行选择。党只有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创造新业绩,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获得人民的拥护。
科学认识“三种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决定》中的一个新提法。杨胜群认为,这是党总结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这三种执政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科学执政,是指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主要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是指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前,实行民主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两点: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当前,实行依法执政,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同时,也应看到,这三种执政之间又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另一方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体现,重要的是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制度化和规范化,这就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 深刻把握“五种能力”
李君如认为,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五种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领导经济发展并非是要由党直接去指挥经济工作,处理具体经济事务,而是要由党集中各方面智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更要摆正党的位置、确定党的职责,努力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党组织派去执政的干部,更要学会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和方法。
———努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在中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追求的基本目标。当前,要在国家政权系统中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健全民主、完善法制和加强监督这三个关键环节。
———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过去我们讲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后来又提出经济安全问题。其实文化安全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这是因为,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正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现有文化体制与群众文化需要不相适应,文化产业落后,一些思想宣传工作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党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出发,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党必须适应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新情况,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发展为社会冲突。当前,我们要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社会稳定,也应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努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和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处理问题,必须有世界眼光,统筹处理国际国内问题。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将始终并存。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善于变挑战为机遇。(记者 薛凯 孙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