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提问:
十七大报告用独立的篇章阐述了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许多人认为是勾勒出了小康社会的新内涵,您是怎么理解的?
省委党校杨明清教授解答:
十七大报告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五个新要求的阐述,主要是针对今后要做好的主要工作而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是针对小康社会的内涵,即小康社会的特定性质或概念角度而言的。
我们讲的小康社会,只是借用了古人的表述,带有动态思维的特征,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外宾时,首次使用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随后,他进而提出“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构想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这时期,我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如邓小平所说的“不穷不富”。到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使小康社会由单纯的经济目标,丰富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更高的要求。可见,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时代和国家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的。我们应立足于发展的基点来全面把握和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首先,要深刻认识新要求提出的基本背景。新要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提出的;是根据我国资源供求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提出的;是根据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执政治国理念而提出的;是根据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新期待,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更高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据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快,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其次,要准确把握新要求的特点和内涵。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深化,从而构成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其中既包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包含了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特别强调了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人均”指标,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问题。总之,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既体现了目标连续性,又体现了从时代和基本国情出发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的高度、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高度,来理解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战略导向,充满信心,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三,抓好今后五年的关键时期。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要求为导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通过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我国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坚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必将更加富裕。
上一条:何克亮: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下一条:张 丽:人均GDP到2020年翻两番目标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