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北的“白洋淀”,许多人都不陌生,抗日战争中著名的“雁翎队”就是在这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白洋淀”,是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河套平原乌拉特前旗境内,东临包头市,西接五原县,南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隔河相望,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处于连接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临河区的金三角地带,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和内蒙古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内蒙古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塞外明珠”。
据当地人讲,乌梁素海为蒙古语,一种解释为“红柳湖”,是由黄河改道而形成的河迹湖。另一解释为“杨树湖”。据说,此地原是生长杨树的低洼地,并有一段古北河遗留下来的河迹湖,面积不过20公顷,后因山洪和河套灌区退水汇集于此,便形成了今日的乌梁素海。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乌梁素海,乘车环湖转了一圈,里程表显示:乌梁素海南北长50多公里,东西宽20公里左右。我们在环湖途中看到,这里水天一色,万顷空明,波光浩渺,百鸟争鸣。浩瀚的水域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蒲草,确与“白洋淀”极为相似。
据说,每到春夏之际,这里绿阴绰绰,湖水和蒲草相得益彰,蓝天与碧波交相辉映,使乌梁素海平中溢情,平中见美。而春、夏、秋三季,锦鳞跳跃,鸟语花香,有130多种珍禽异鸟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息繁衍,其中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疣鼻天鹅、大天鹅、斑嘴鹈鹕和琵琶鹭等。
美丽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赏游玩,怡情冶性。据乌梁素海的管理机构乌梁素海渔场党委书记李宗德介绍,目前,乌梁素海已建起旅游大楼、湖岛欧式木屋、草地蒙古包群等旅游设施,并配备了摩托艇和客轮,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
乌梁素海还是内蒙古第二大渔场,这里盛产的黄河大鲤鱼闻名遐迩,历史上年产鲜鱼最高年份达3000吨,现在年产经济鱼类700多吨,其中乌鳢(黑鱼)年产量为25万斤,远销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李宗德说,乌梁素海渔场的主产业是芦苇,湖内芦苇区面积达112.97平方公里,是自治区最大的造纸原料生产基地,所产的芦苇具有纤维长,出浆率高等特点。目前,乌梁素海年产芦苇11万吨,总供应量占乌拉特前旗三家纸厂基础原料的80%以上。
说起芦苇,李宗德不由得提到了乌梁素海污染问题。他说,乌梁素海的水源主要有河套灌区各大干渠的灌溉余水、灌溉退水和山洪补给水。然而,随着河套灌区近年来排入湖中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增加,加之大量没有被土壤吸附和作物吸收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随灌溉退水进入湖区,使湖区迅速进入了富营养化,导致水质严重污染,鱼儿大量死亡,芦苇等水生生物迅速增长,湖区生态恶化。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从1999年开始,由中国、瑞典、挪威三方共同承担的《乌梁素海综治理项目》启动。同时,国家林业局于2000年投资1203万元,在乌梁素海开展了湿地生态保护示范工程。此外,巴彦淖尔市于2003年开始,利用三条大干渠,运用农业用水间隙差,调度农业间隙水给乌梁素海进行补水洗盐。
为什么乌梁素海的生态恶化会引起这么多方面的关注呢?用承担《乌梁素海综治理项目》的挪威专家的话说就是:“乌梁素海不仅仅属于河套地区,属于内蒙古,而是属于全世界的。”这位专家解释说,乌梁素海是全球范围内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他不仅对全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湿地生态功能,同时也对维护世界性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履行全世界“拉姆萨尔公约”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作用。
正因为如此,这三大项目的启动实施,不但给恢复乌梁素海生态带来无限生机,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产生积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乌梁素海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水清鱼肥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