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喀什7月22日讯(记者 王涪京 杨姝报道)古城喀什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全疆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在喀什的缩影,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福乐智慧》长诗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突厥语大词典》作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以及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盘橐城,都以其主人在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史上的杰出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座落在喀什市中心。始建于15世纪中叶,现在的规模于18世纪中叶后逐渐形成,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寺、讲经堂、回廊、门楼和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大殿可供4000人同时做礼拜。大门楼高12米,两侧分别有18米高的砖塔,塔身色彩艳丽,图案美观。清真寺整体建筑肃穆宏伟,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寺院建筑的艺术风格。
艾提尕尔清真寺
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
艾提尕尔清真寺内大阿訇讲经的讲台
阿巴克霍加墓(香妃墓) 始建于1640年,是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相传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现主墓室中尚存驼轿一乘,据说就是当年运尸时从北京带来的。
阿帕克霍加墓也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墓室门朝南,内中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为者女坟,传说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包。
“香妃墓”之称的来历,源于民间传说。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
阿巴克霍加墓(香妃墓)
喀拉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闻名于世,11世纪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乡——今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乌帕尔山上。 墓地周围还起建了陵殿与礼拜,陵园背后还有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群。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正殿前悬挂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巨幅画像,白须低垂,慈祥中蕴含着刚毅,深邃的目光中显示出学识的宏大与一派学者风范。在纪念馆里,陈列着《突厥语大词典》的各种版本及其与作者有关的各种文物书籍,其他还有一些在附近出土的各类文物。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内他的画像
陵园正门礼拜寺之下的空场中央,有一眼清泉,被称为“智慧泉”;泉边的几株古杨虽已半枯,依然高大粗壮,传说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前亲手所栽,树龄已有900余年。站在山顶的陵园之间举目四望,到处草木葱笼、泉水环流,足令人涌起思古怀人的幽情。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地里的900多岁的古树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是11世纪喀喇汗王朝富有哲学思想的文学著作——《福乐智慧》作者之墓。陵园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正门宽4.2米,高8米,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8.7米的圆柱形塔楼。有两座带门楼的大门,建有4座尖塔。厢房由22间拱形门房组成,环于坟墓东、北、南三面。主墓室为一外方内圆的穹顶建筑,顶部正中有一小塔,建筑十分宏伟。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塑像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内长诗《福乐智慧》中的语录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全景
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以南,是公元74至91年间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班超以盘橐城为根据地,抗击西奴,安扶西域,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并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占地14.5亩,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后衬36米长,9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建有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建筑。
盘橐城内的班超塑像
盘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