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活动动态

曾庆红:党建工作的形势和党的先进性建设

2006-08-31 10:55:42 SRC-542
   
 

  学习时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央高度重视党自身的建设。您怎样看近年来党建工作的形势?

  曾庆红:当前,我们党建工作的形势也是好的。去年,我们党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随着决定的学习贯彻,以提高“五大能力”为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正在形成,全党上下出现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全面展开,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重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学习时报:今年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曾庆红:中央在认真分析当前党建工作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党的建设工作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紧紧抓住”, 即:紧紧抓住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这个根本,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增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本领;紧紧抓住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个关键,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选贤任能和识才聚才的本领;紧紧抓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个重点,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建设,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紧紧抓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个基础,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紧紧抓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紧紧抓住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个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决定从今年1月起,用1年半时间、分3批在全国 6800万党员和 340万个党组织中开展以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1月 14日,锦涛同志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把先进性教育同先进性建设联系起来,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他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并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意义、分析形势任务等方面科学阐明了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对加强党的先 进性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这些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的重要论述,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贯彻,这是推进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

  学习时报:应当从哪些方面来理解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

  曾庆红:这里,我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体会。第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实践表明,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得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具体的、与时俱进的,必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放到当代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考察,放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去衡量,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实现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进程中进一步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一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另一方面,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又必须通过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致的,必须统一起来加以部署,使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衡量一个政党的进步与落后,最终要看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不断增长的,人民利益的构成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并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总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我们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和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学习时报:目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展开,能否请您谈谈中央对这次教育活动的部署?

  曾庆红: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第一批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是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参加教育活动的基层党组织有77.2万个、党员约1361.2万多人。总的看,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局良好。

  对这次教育活动,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就提出,中央领导同志要带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制定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方案》。 1月 14日,中央举办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月18日,中央常委同志以普通党员身份认真听取了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报告。1月 24日,中央政治局进行了题为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研究的第十九次集体学习,锦涛同志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召开9个座谈会,听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月22日,中央又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中央的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将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到基层联系点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等。

  学习时报: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全党作出了表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解决什么问题?

  曾庆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的重要机遇。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上,又要体现在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紧密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紧紧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增强五种意识。

  第一,要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坚持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一心为民,立党才能立得牢,执政才能执得好。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永远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勤务员,真正做到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的观点,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服务,始终把权力的运用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真正做到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一句话,就是要用自己的坚定信念、真挚感情和实际行动,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要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作为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加快发展为己任,以强国富民为目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相一致,坚持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发展,坚持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民伤财、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创造为群众所认可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第三,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光荣而艰巨,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复杂而多变,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坚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一是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无论抓工作、作决策、搞检查、做总结,都要坚持一分为二,既看到成绩和有利因素,又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有清醒的认识,对各种矛盾可能引发的后果有充分的估计,保持头脑清醒,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二是要自觉艰苦奋斗。要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拒腐蚀、永不沾;多到问题多、困难大、矛盾复杂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怕困难和挫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展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三是要保持政治警惕。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观察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及时识别并有效遏制敌对势力的各种政治图谋和破坏企图,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第四,要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新的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努力培养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坚持科学执政,注意尊重客观规律,无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创建科学的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现科学的精神。特别是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等方面的关系,力争实现执政成本最小化、执政效益最大化。要坚持民主执政,加强调查研究,广泛集中民智,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在领导班子内部和上下级之间营造宽松和谐、坦诚相见的工作氛围,善于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行为,防止“家长制”、“一言堂”作风的滋长蔓延。要坚持依法执政,带头学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善于用法律的手段、法制的方法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善于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正确处理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律,依法有效调整迅速变化的社会关系。

  第五,要增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实践表明,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生机;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创新前进;反映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今天,我们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敏锐洞察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锐意进取,奋发向上,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要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国理政之道,坚决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陈旧落后的体制机制,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不断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