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曲志红)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采访团活动的20余位活跃于当代文坛的老中青党员作家,从5月24日起与采访团的其他作家一道陆续踏上当年红军长征之路。在这条记忆着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最艰苦卓绝、也最悲壮惨烈历程的道路上,一向以作品感动他人的作家们,每天都在被“感动”冲击着心灵:“长征路上充溢着的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对理想信仰的始终不渝,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我们作家的创作提供不竭的动力。” 中国作协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组织这次“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活动,旨在通过实地采风,亲身体验,引导广大作家们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伟大时代、塑造美好心灵的优秀作品。 这一活动受到热烈响应。曾以《白鹿原》享誉我国文坛并摘取茅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陈忠实来到井冈山,他觉得,这比他“参加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更有意义”。与来自各地的作家一起重访长征路,感受革命历史的神圣,他兴奋,也沉思:“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是重新注入一种革命的激情。”60多岁的他,对“70年前的年轻人,能在那个年代,跟着中国共产党,先知先觉地参加革命”充满“敬仰和崇敬”。他说:“这是一种力量,是新生政党和先进力量对旧世界发出的挑战,这种力量不受环境限制,是不可战胜的。” 作家们冒着连日大雨行进在瑞金、于都、赣州、兴国、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实地踏访革命先烈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听取当地群众和党史专家的生动讲述;在他们心目中,息烽集中营旧址、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渡口以及娄山关、安顺场、泸定桥,这些党史、军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从一个个抽象的地名变得生动而厚重、丰富。 来自浙江的作家黄亚洲,创作过电影《开天辟地》、长篇小说《日出东方》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他用5个“相逢”表达自己走在万里长征路上的感怀:与历史相逢,与时代相逢,与感情相逢,与责任相逢,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相逢。 每一个“相逢”的背后,都有一番刻骨铭心的故事。红军长征途中众多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形象,长征沿线各族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都深深感染着作家们。“我深切体会到,70年前的伟大长征仍在延续,始终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和强烈的责任意识。”黄亚洲发自内心地感到,作为一个党员作家,自己身上也肩负着这种使命和责任:“人民的需求、渴望和满足是历史上一切革命活动的源头和归宿,70年前艰苦奋战的红军将士明白这一点,我们当代作家也要以同样坚定的信念来回答,我们为谁而写,如何去写?” 每一个参加这次活动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用“心”走在这条举世闻名的路上。用“心”去掂量长征这部英雄史诗在今天的价值和分量,用“心”去触摸祖国和人民今天的崭新风貌、时代精神,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用“心”去领悟坚定的信仰对一个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重要性——这是女作家铁凝以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对自己走访长征路的内心期待。她把这次采风活动视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当代作家在个人写作实践中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因为“重访历史,是为了不愧对未来,使自己的创作牢牢葆有先进文化的品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心尽力”。她说:“如果说先进性就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力,那么一个党员作家对自身先进性的培育,就应该体现在上述诸种自觉的承担当中。” 长征的精神和壮举,沿途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激发了作家们内心的情感,也激活了他们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讴歌的创作热情。从雪域高原赶来的藏族女作家梅卓热烈地表达自己的这种创作冲动:“长征特有的魅力,使她就像一部神奇的童话,突破时空的界限,广为传扬;她又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创作宝藏,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发现和挖掘。” 刚刚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而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军旅作家徐贵祥深有同感,他一路走一路认真搜集材料,尤其是一口红军小战士背过的大铁锅令他感叹万分:“我打算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中篇小说。” 长征是伟大的,她的伟大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依然如此重要。以写作《凤凰琴》《分享艰难》等当代生活作品受到读者欢迎的湖北作家刘醒龙,一路走来,在对历史的踏访中始终不忘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他愈加清晰和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以全民族利益为己任的政党,要想实现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目的,所要走过的长征,将更为重要,更为紧迫,也更加漫长,容不得一丝一毫放松”。 这是作家们重访长征路的思想收获,同样也是他们作为普通党员的心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