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加强执政理论研究 推动执政能力建设
2006-08-31 10:55:32
SRC-1326
|
|
|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创造性地回答了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使党的执政理论建设达到了新高度,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提高到了新境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深入推进党的执政理论研究。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讲话强调,要紧密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深入开展执政理论研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实践不断推进,党的执政理论研究深入发展,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执政理论研究方面,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紧密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执政思想。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执政实践的自觉性坚定性。二是同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紧密结合。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深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坚持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三是同研究解决执政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党的执政理论研究着力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总结执政实践的新鲜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党的执政实践的深入发展。近一年来,有关部门把党的执政理论研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纳入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中,纳入到全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的研究工作中,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
应该看到,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还只是初步的。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更好地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不断取得新认识新成果,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走在时代前列。
一、深化党的执政方略的研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执政方略是执政理论的核心,体现了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深化对执政方略的研究,对于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制定和贯彻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掌握执政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执政方略,就要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就要及时回答在贯彻执行大政方针、发展战略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当前,研究党的执政方略,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执政方略的新发展、新要求。要深入研究和阐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执政方略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研究和阐释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五个统筹”,是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深入研究和阐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深入研究和阐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二、深化党的执政体制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深入研究执政体制,对于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党执政活动的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50多年的执政实践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整套基本制度。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些基本制度,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实践说明,这些基本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治好国、理好政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研究执政体制,要着重把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上存在各种疑虑的重大问题说充分、说清楚。一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深入阐释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二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三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入阐释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四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深入阐释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入阐释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执政体制研究,还要深入研究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在研究执政体制中,要注意划清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界限。一是要划清我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界限。我国的国体、政体,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决不能搞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二是要划清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与西方民主自由的界限。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自由。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决不能搞西方的民主自由。三是要划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决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否则就动摇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三、深化党的执政方式的研究,为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理论支撑
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我们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对我们党执政实践的精辟概括,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框架。
研究执政方式,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把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一是要探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规律,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要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律,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要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规律,切实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四是要探索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决策的规则、程序和机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五是要探索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的规律,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更好地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
研究执政方式,要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关系。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否则就不能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必须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研究执政方式,要注意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更要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创造,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四、深化党的执政基础的研究,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供理论支撑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党的执政基础的研究,进一步回答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
要深入探索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有效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先进性也在发展,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单位、职业身份的差异性大大增加,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但不管怎么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地位没有变化,也不能变。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坚持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作用。
要深入探索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探索有效途径,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添新的力量。
研究党的执政基础,要始终贯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注意研究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要注意研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研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走在时代前列提供理论支撑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阐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要通过理论研究和阐释,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努力使我们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展现时代风貌,走在时代前列。
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结合执政理论研究,努力推动建立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要把先进性教育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始终抓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的认识,不断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和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本文系刘云山同志2005年6月29日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联合举行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
|
编辑:
余梁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