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经验交流

周村区李家村党支部用富强诠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2006-08-31 10:55:04
  □瑞虎 张帆 思绪 
淄博市周村区李家村——
 

  10月26日,一条特大喜讯传到淄博市周村区,该区的李家村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在淄博市仅有3个村荣膺这项崇高荣誉。
  李家村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结果,是李家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是村两委和广大党员长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生动诠释。
  走进李家村,令人耳目一新的近200幢小洋楼错落有致,西楼区垂柳绿荫如盖,东楼区国槐枝繁叶茂,南面是亭台水榭的公园、学校等公共生活区,北面是一座座蓝墙红瓦的工厂,整个村子环境优美,到处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

  和谐社会就是造福老百姓

  笔者到村委会的时候,只有退休后仍在村里帮忙的孙翠云一个人在值班,她告诉笔者:“种完麦子后,村委的几个人都去田里薅草了。”“你们村这么富,村干部还用干这些活?”笔者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的老习惯。”在村里干了30多年的老孙主任告诉笔者,“我们一向认为,富了,有钱了,更不能忘本,更要身体力行做一些应做的事。”
  别的村委成员不在家,村党委书记、工业园管委会主任张作祥出差也不在家,笔者就随便看起来。只见村委会的小黑板上写着近期工作计划:22万伏电线问题、盖三层老年公寓问题、种小麦、化肥问题……
  笔者在和孙主任攀谈中了解到,李家村富了以后,村两委一班人认为:有了钱并不等于真正实现了富裕,让大家一齐过上文明、富足、和谐的日子才算真正的富裕。为此,从1991年起,村里投资1100万元,分期分批将原有的土坯房改建成宽敞明亮,美观典雅,水、电、暖、气、有线电视配套齐全的别墅式居民楼,村内主要道路全部沥青化,安装了路灯,路边空地全部绿化,李家村变成了一个花园式大家庭。许多回村探亲的城里人看到村里建设得比城里还好,羡慕不已,纷纷申请“非转农”,从城市回到了农村。
  完成了旧村改造工程,李家村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精神文明建设上。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是个难题,村里解决起来却高人一筹。他们认为只有照顾好村里的老年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才能真正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为此,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住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生活费、医疗费全部由村里负担,村里派专人照顾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直到送终。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享有1200元的生活补贴。眼下可容纳114户老人的老年公寓又在动工兴建。建成后可解决全部60岁以上老人的居住生活问题。老人们逢人就讲村委一班人好,书记张作祥比亲生儿子还要亲。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终,李家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改变了,10余年无一计划外生育,而且有多人主动退掉二胎指标。
  办好教育是李家村发展的基础。在李家村,最漂亮的楼房是学校。李家小学和幼儿园的设施和规模在周围乡村中是一流的,甚至超过了一些城镇学校,附近好几个村庄的孩子都争着在李家小学上学。村两委一班人始终把敬老院和学校看做是最应该关心的地方。在学校,老师们没想到的许多事情,村委都替他们想到了。说到这些,李家小学的校长感慨万千,“我们的老师除教学工作以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村两委干部想得比我们还周到。”如今李家村不但幼儿入托免费,而且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所有费用都由村里支付。此外,村两委还作出规定,本村考上高中的学生,每人奖励500元,考上大学的,每人奖励1000元。办教育、学知识,在李家村已蔚然成风。

  村富民强是最高追求

  李家村,这个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的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前不靠村(周村),后不靠店(张店),既没有城郊位置的金贵,又没有大企业作靠山,过去村子都是些低矮灰暗的土坯房,但缘何从一个贫困偏僻小村发展成为现在闻名八方的明星村?
  1994年4月27日,中央领导来到李家村。面对这个小小村落翻天覆地的变迁,一语道破真谛:“李家村发展快,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好支部。你们找准了奔小康的路子,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是白手起家,一开始并不具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条件。通常他们拥有包括胆识、经验、能力这些成功要素,但最根本的还是他们固有的人生追求和目标!村里的带头人、党委书记张作祥就是这样追求成功的人。1969年,经组织和村民推荐,张作祥上了淄博农校,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和父老乡亲一样干起了农活。那时的李家村是清一色的泥土路、土坯房。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除了种地之外,村里没有任何副业,集体财产只有两台已经“趴窝”的手扶拖拉机和几套散了架的破驴车。李家村是周村区出了名的穷村。
  从小就想干大事、干好事的张作祥不甘心让乡亲们一代一代穷下去。他劳作之余坐在田间地头总是琢磨:李家村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1976年,30岁的张作祥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刚一上任,他就准备实施自己酝酿已久的大胆设想:要致富,就得办企业。在老支书的支持下,这年冬季,张作祥开始筹措他上任来的第一件大事———建丝绸厂。
  那年冬天天好像非常的冷,许多人都蜷缩在自己低矮的土坯房里消磨时光。而在20里开外的周村城,在刺骨的寒风里,张作祥正带领伙伴们拆买淄博丝织三厂废弃的旧机器。手冻得实在拿不住工具,就用嘴呼出点热气暖和一下。后来,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冻裂了好几道口子,一握工具就往外渗血,吃饭时煎饼上留下鲜红的指印。夜里,窗破风急,大家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挤在墙角,用体温相互取暖。清晨起来,装满茶水的杯子已被冻裂,大家的眉头上也结了一层霜。就这样,连干几天,把机器运回村里。大家靠肩扛手提,又当泥瓦匠、又当工人、又当装卸工,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李家村的第一个企业———周村丝绸厂。观念新、步子快,李家村的丝绸虽然还嫌粗糙,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产品销路是不用发愁的。春节将至的时候,厂子用挣的第一笔钱为每个村民买了半斤肉。上年纪的人至今还记得:腊月二十八分肉这天,天上飘着雪花,过年破天荒分到肉的乡亲们眼里都含着激动的泪花。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却让村委一班人感到心情沉重,他们在想:要让乡亲们年年有肉吃,天天有肉吃,就必须加快发展,扩大规模。
  然而,有限的资金制约着这些渴望致富的李家村人,甚至连购买必备的机器零部件也捉襟见肘。一次,张作祥骑着自行车到丝织三厂接原料,他发现垃圾堆中有几个被丢弃的零部件,经过处理后可以用到自己的机器上。一段时间,这个工厂垃圾堆成了宝库,李家村丝绸厂的人每次到丝织厂办事,这里是他们必到之处。那段时间,丝织三厂的职工经常会在这里发现李家村人的身影。
  建厂初期供电不足,村里一班人东奔西跑,从张店、济南寻了两台淘汰的老工业发电机,硬是用自行车驮了回来。不久他们又从青岛拆卸回4台人家不用的浆印机,从泰安拉回4台印花机。在拆卸机器过程中,李家村人对这些别人不要的旧机器,总是精心呵护,每次抬设备时,他们总是小心翼翼,怕这些“巨资”买来的设备被碰坏了。从破旧机器起家,经过20多年艰辛的历程,如今的周村丝绸厂已发展成为中外合资的淄博华达纺织有限公司,以后来居上的气势,令当初卖给她破旧设备的一些老大哥企业感到惭愧。
  如果说丝绸厂的发展体现了李家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那么化纤厂的创建则展现了他们超人的胆识和勇气。1992年,经过缜密的考察,张作祥认准了生产粘胶丝这一项目。当时,同类生产企业全国仅有13家。当他提出这一设想时,村干部们意见并不统一,因为这13家企业都是有基础、有规模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办此类化纤厂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内行人奉劝张作祥,不要一时冲动栽在里面。张作祥却坚定地说:“我们李家村要想有大发展、大突破,就必须有气魄,向一流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冲击。”
  1993年7月,化纤厂拉开了建设的序幕。1995年1月8日,一次试车成功!李家村的淄博华隆化纤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生产粘胶丝的第14家企业。华隆化纤的建成投产在化纤行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是同类行业中第一家村办企业。其建设周期由设计的三年缩短为一年半;罕有的一次试车成功令业内人士瞠目结舌;在同类企业7000万元才能办成的事,他们只用了4000万元;投产一年后,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管理层次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一个个奇迹,饱含着村两委成员的艰辛和汗水。在化纤厂点火之前的10余个日夜里,基于同行业一次试车普遍不成功的严酷现实,张作祥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工程现场,无论是对基建设施,还是对设备的磨合调试,凡是一切可能发生故障、存有隐患的地方,他都亲自查看、排除。人们怕他累倒,劝他休息一会儿,他说:“试车成功后有时间休息,这个节骨眼上我不能走。”10余天的紧张劳作,使张作祥的体重减了10多斤。
  自1993年以来,李家村两委一班人靠着追求成功的坚强信念,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继华隆化纤之后,李家村又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淄博华鑫印染有限公司、淄博华康纺织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2005年预计实现总产值6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李家村人已逐步实现了村富民强的最高追求。在李家村,传统农村的“几大件”早已不在话下,电脑、液晶电视这些新家当也相当普遍。孙翠云就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家这些年就先后买过3台电脑,最近添置的电脑还是一个知名品牌的笔记本电脑。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近几年李家村还在发展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村里不再直接举办企业,也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所有集体企业全部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集体股份退出。村里相应地成立了工业园管委会,对水、电、汽等实行统一供应,统一管理,此外村里一直保留了企业生产经营用地的所有权,对企业实行土地租赁。李家村工业园管委会成为全村工业和其他经济事务的总后勤。角色身份的转换,意味着职能的转换。由于这种转换,李家村不仅从纷繁复杂的企业经营管理事务中成功脱身,也充分地发挥了集体代言人的优势,确保了集体收入的稳步增加。每年可观的集体收入又被有效地用到村民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在李家村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村两委一班人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模范言行为群众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座右铭是:“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们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正因为村两委一班人有了这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才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真心拥护,并带领村民不断走向辉煌。
  1991年,李家村的第一批小别墅落成了,宽敞明亮的居室、配套齐全的设施,谁见了谁叫好。可是这别墅怎么个分法,群众都在嘀咕,有人私下议论:“是不是村委几个人自己想住,才盖得这么好?”有的人挺开通,说:“咱村能有今天,还不是多亏了村委一班人,这房子应该他们先住。”在村两委会议上,张作祥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咱村能有今天,是全体村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干不了这么多事情,再说,我们是干部,群众都看着咱们,咱可不能让群众戳脊梁骨。”当一户户村民兴高采烈地拿到钥匙迁进了新居时,张作祥和村委一班人仍住在旧房子里。此后,张作祥又与村两委成员“约法三章”:工资只拿到企业干部的平均数;住房全村统一标准,人均35平方米,无论是谁也不能搞特殊,村民请客不到,送礼不要。
  还有一件事让群众记忆犹新。张作祥老父亲去世的时候,清晨4时,张作祥请来村两委成员开会。他说:“从我开始,党员干部们带头,丧事一律不收礼,不披麻带孝,不烧香磕头。要尽孝心,带个黑纱鞠个躬就行。”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从我做起”成为令行禁止的标尺。李家村的“厚葬风”悄然收敛,婚、丧事一律从简,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如今的李家村村富民强,领头人张作祥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和淄博市劳动模范、明星乡镇企业家称号,荣立建设淄博二等功,并当选为山东省七、八、九届人大代表。李家村除获省、市、区多项荣誉外,不久前,又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和谐、富裕、生态的李家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齐鲁大地上放射出耀眼的、持久的光芒!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