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党员名言

李四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2006-08-31 10:55:16 SRC-81
   
 


    就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吹睦肪榻萄道此担挥泄膊吃谥泄卫飞铣鱿忠院螅泄嗣癫耪业搅苏返牧斓迹牙肓耸芮枋苎蛊鹊纳睿⑶以谌澜缑媲罢酒鹄戳恕O裎颐钦庋桓鼍寐浜蟮拇蠊谔暗梦扪岬墓实酃饕迕媲埃杆俚馗磺科鹄矗俗呱缁嶂饕宓缆芬酝猓岫ㄊ敲挥衅渌房勺叩摹R呱缁嶂饕宓穆罚耸敌腥嗣衩裰髯ㄕ部隙ㄊ敲挥衅渌废呖裳摹R敌腥嗣衩褡ㄕㄉ枭缁嶂饕澹挥泄膊忱戳斓迹隙ǖ氖遣恍械摹?br>
    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

    [背景]

    “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是怎样驱散的? 

    长期以来,在“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外不少地质学家对我国石油资源远景抱着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似无发现大规模油田之希望,即以小规模之油田而论,其有希望之地带亦不甚多”,“中国永远也不能生产大量的石油”。

    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工作者,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总结了世界找油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提出了新的见解。李四光明确指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海相’‘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条件,在于对构造规律的正确认识”。他概括有利的生油条件是:(1)要有比较广阔的低洼地区,曾长期以浅海或面积较大的湖水所淹没;(2)这些低洼地区的周围,曾经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同时,在水中也要有极大量的微生物繁殖;(3)要有适当的气候,为大量生物滋生创造条件;(4)要有陆地上经常输入大量的泥、沙到浅海或大湖里去,迅速把陆上输送来的大量有机物质和水中繁殖速度极大、死亡极快的微生物埋藏起来,不让他们腐烂成为气体向空中扩散而消失。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不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不管是海相、陆相,都可以形成石油。不过这样形成的石油是分散地混杂在泥、沙之中,是没有工业价值的,又必须经过一个天然的程序--地壳运动,把那些分散的点点滴滴的石油集中起来,形成储油构造,才有工业价值。因此,他提出先找生油区,后找油田,在油区确定之后,找油的主要矛盾是找储油构造。李四光在理论上的创见,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中国绝不是一个贫油的国家,从东海到塔里木盆地,从南海到松辽平原,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之内,有蕴藏石油的良好地质条件

    1955年,根据李四光的意见,在西北、西南、华北地区开展石油普查的同时,对松辽平原也进行了战略侦察,于1958年4月17日在吉林省前郭旗一个钻井中首次发现油沙,并在盆地中部发现一个巨大的“长垣”构造。1959年国庆前夕,石油部在松基三井,地质部在扶27井,先后获得工业油流,在我国东部找油终于取得了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仅用4年时间就发现了大庆油田。李四光的科学预见得到了证实。随后接二连三的发现,迎来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破产,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理论的正确。  (李道桴、 郑明焕《人民日报》1978.04.15)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编辑: ray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