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活动评论

党的执政理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006-08-31 10:55:19 SRC-2943
  高新民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面深入地研究党的执政理论后,执政理论建设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执政理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只是研究的起始阶段,仍需做进一步探讨,才能使某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在全党达成共识,以利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实际工作。

  一、党的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特征

  党的执政理论并非泛指所有政党执政的理论,而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党的执政理论内涵丰富,是以执政党如何掌握、运用国家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包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多方面内容。

  党的执政理论现在并没有真正形成为一套成熟的体系,但它大致上应是对中国共产党既往执政模式的概括,又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未来走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下,在尊重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党的执政理论需进一步阐明党与国家政权、党与法、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为形成科学的执政体制和健全的、良性互动的党政运作机制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与政治方向,并在分析现实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架构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的关系,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出最基本的原则。而贯穿于上述内容的灵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只要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能够坚持不变,那么,即使我们现在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刻,现有的执政理论还不完善,也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党的执政理论。

  由上述内容所决定,执政理论便具有下述基本特征:第一,价值取向的鲜明性。即为什么人执政,靠谁执政,并由此影响到执政基础、执政方略、制度安排等一系列内容。第二,实践性。即执政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大问题。第三,合理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合理性:一是指合乎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条件,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二是指合乎政党政治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否具有合理性,是执政理论的科学性所在,是执政理论能否立得住的关键所在。第四,开放性。即党的执政理论虽然具有一般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但毕竟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与总结,不应是封闭的、单纯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纯理论”,而是开放的体系,应当与时俱进,随着不断飞速变化的客观形势而发展、完善。

  执政理论与执政理论建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执政理论建设是为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而在多方面展开的建设性工作,是为形成执政理论体系而努力的多方面的架构过程,执政理论是其成果。并且,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执政理论的建设不仅包含有理论层面的架构,也包含了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党的建设的实践。这主要是因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部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因此,加强和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要依赖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推动,依赖于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正因为如此,执政理论建设才成为全党的任务。执政理论与党的建设理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一是广义的党的建设理论,既包括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又包含党与社会的关系,还包含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这与执政理论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交叉的,甚至是一致的;二是执政理论和党建理论的源头、方法论,都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三是执政理论与党建理论都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不可能离开党建的整体实践和理论发展,就执政理论谈执政理论。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是党建理论牵涉的内容包含了执政前后的党的建设问题,而执政理论解决的只是执政条件下的问题。二是党建理论的内容广泛,但重心在党的自身建设,而执政理论的重心在于党如何执掌政权。三是执政理论是跨学科理论,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与传统的党建理论有所不同。由于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执政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党建理论的发展,为党建理论注入新鲜的活力;而党建理论的整体发展,又为执政理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促成执政理论的发展。

  二、党的执政理论的政治功能

  把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来,是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一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经过五十多年的执政实践,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这些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乃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由于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体制乃至党可以运用的执政资源,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新问题新经验进行理论思考,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与考验,则是势之所迫;三是由于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不断变换,各政党上台下台,展现出一些带有共性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执政理论,乃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合理需求。

  浓郁的政治背景,就决定了党的执政理论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

  一是执政合法化功能。任何一种能够长久存在的统治形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亦即群众的心理认同,实际上是正当性或正义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实就是说执政的合法性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提示我们要为巩固、增强或扩充党执政的合法性而不断做出新的努力。合法性既来源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业绩的认可,也来源于意识形态的灌输。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是在党取得重要业绩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实践的支撑,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通过灌输党的执政理论,可以增强党员、群众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政治秩序的认同感。这里的关键在于执政理论本身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是政治动员功能。这里说的政治动员功能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对共产党内部的动员,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党的执政宗旨、执政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遵循执政规律办事,这是充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要具备的基础性工作。其次是对全体人民的动员。共产党所从事的事业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的事业,不是单纯依靠党内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获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够实现的。科学的、以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的执政理论,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党的性质,加深对共产党的执政宗旨认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方略、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是执政方式的引导和规范功能。党的各级组织的执政方式是特定执政体制的产物,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执政行为。中国共产党现行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发端于战争年代,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原有的执政体制和方式受到新的考验,比如: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怎样设置国家领导体制?怎样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在权力运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怎样既制约权力防止腐败又保持权力的有效运作?这些都是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问题。党的执政理论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可以引导各级党组织的行为向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发展,同时又可规范党的各级组织的行为,形成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执政方式或执政模式。

  四是为政治体系辩护并促进其发展的功能。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现行的政治体系如何运行是执政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执政理论不仅可以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同样可以论证中国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或合理性,争取全社会的认同,从而具有辩护功能。同时,又可昭示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为未来的改革确定基本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战略步骤,预留改革的空间,使人民群众预见到政治体系的总体发展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稳定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避免因社会转型产生的问题而引发政治动荡。

  五是提供执政资源的功能。执政资源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物的资源,人力的资源,也有思想理论的资源。执政党能否善于运用各种资源来达到执政目的、体现执政宗旨,是判断其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把执政理论作为执政资源来看,是从两层意义上来分析的:第一,执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总结,同时凝聚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政治文明共同成果的认识,可以为今后的执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执政理论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库;第二,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过程,由于牵涉到多方面的工作,要求改进和发展各方面工作,因此,又是扩充执政资源的过程,补充政治能量的过程。执政理论的这一功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所产生的。

  六是政治整合和凝聚功能。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必然产生多元的利益群体,使社会利益格局、社会价值观都出现多样化的状态,对党的传统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党怎样把新兴的社会群体整合到现行政治体制之内?怎样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妥善处置?怎样既保持党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能够使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得到合理体现?这些都是关系到防止执政基础流失、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是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势必要回答这些问题,党的执政理论由此就可以产生一定的政治整合作用,增强各阶层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度,使社会最大多数人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执政理论的功能如何转化为实际效力

  党的执政理论虽然具有特定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并不能无条件地转化为实际效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使理论上的、潜在的功能转化为实际效力。这些条件是:

  执政理论是科学的并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其实这也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执政理论本身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就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功能迟早会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而必然性总会为自己开辟前进道路的。所谓人民性,是指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虽然群众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大多数人拥护的事情有时未必是科学的,但从执政的角度来说,从长远来说,得不到广大群众拥护的政党必然要丧失执政基础,失去执政地位。因此,执政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利主体的思想。

  把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一个成熟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周全的党,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而且还能够创建一套成熟的执政理论。这主要因为执政理论是党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具有较高执政能力的党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来论证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的。另一方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虽然主要是实践的锻炼,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恰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途径。这是因为,没有执政理论作指导,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时就会带有被动性和曲折性,比如,没有一套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论,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行为就难免带有人治的色彩,或权力运作难免呈现非规范性。因此,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需要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其特有的政治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效用。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受到党的建设整体环境的影响,比如,如果党的执政业绩不好,执政理论不管论证得多么合理,群众都不会拥护党执政;党风廉政建设如果搞不好,其他方面的执政业绩再好,群众同样不会拥护党。反过来说,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内在地要求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随之同步发展,否则党的执政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整体环境的支撑,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功能就是书斋中的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功能。因此需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自身建设上奠定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基础。

  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如前所述,执政理论既然是以掌握、运用国家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那么,这在本质上就是政治体制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问题。科学地认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优势,明确需要改革、改进的环节,循序渐进地改革政治体制,可以为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而提供体制的保障。没有这样的改革,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缺少长期的、稳定的保障,执政理论的引导、规范、辩护功能都会受到制约而不能充分体现。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