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兵责任重——孙锐摄 |
李素芝出生于一个对党有着深厚感情的普通家庭。1970年12月参军,在宁夏当兵,1972年被部队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学习,1976年毕业后被留在了学校的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工作。今天,当李素芝回顾自己进藏28年的经历时,他饮水思源,每每感激父母对他进行的革命教育,更感激部队对他的厚爱和培养。李素芝在长海医院的时候,遇到一位来自西藏的边防战士,这位战士因意外断了肠子,由于交通不便,延误了治疗,被截掉很长一段肠子,患了短肠综合症。这位战士讲述的西藏缺医少药的情况给了李素芝很大触动。他毅然决定到西藏工作,为改变西藏落后的医疗水平尽一份力量。
李素芝到西藏的第二年,1977年5月,山南军分区边防某连一名战士在施工时脑部被砸伤,颅内血肿,需立即实施开颅手术。当时连队设备简陋,做这种手术风险很大,送拉萨救治已经来不及,耽误时间就会耽误战士的生命,23岁的卫生队军医李素芝勇敢地站出来:“这个手术我做!”凭着娴熟的医术,他成功完成了手术。这年底,李素芝被调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
士兵出身的李素芝,对士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常说,士兵是战斗力的基础,爱护士兵就是爱护战斗力。为兵服务、治病救人,再险的路也要上,再大的风险也要担,再难的手术也要做,再贵的药也要用,这已经成为李素芝行医的座右铭。
进藏28年,李素芝从一名普通军医,成长为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他时时牵挂边防战士的身心健康,经常带领医疗小组跑边防、上哨所,把热情的服务送到官兵心坎上。1989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某旅战士刘文灿吐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时任心胸外科主任的李素芝接到救援电话后,冒着暴风雪连夜驱车赶往林芝。不料汽车途中抛锚在海拔4300米的米拉山上,他和战友们冒着严寒抢修车辆,终于在天亮时赶到林芝,经过紧张抢救,刘文灿转危为安。1998年10月,李素芝带着医疗队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甘巴拉雷达站,为长年驻守在那里的官兵检查身体。甘巴拉气候特别恶劣,一到下午便大雾弥漫,行路途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掉下悬崖。李素芝赶到雷达站后,便迅速为官兵体检,忙到下午起雾时还有3名战士没有检查。站里干部几次催着医疗队上路,可李素芝执意不肯,坚持为最后一名战士做完检查,才冒着危险下山。2003年,他先后6次深入边防一线连队为官兵送医送药,手把手指导基层培训医疗骨干。李素芝任院长8年来,跑遍了西藏边防大多数连队和哨所,行程18万公里,巡诊11万多人次。
“官兵就是我们的兄弟,只要能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让患重病的官兵获得第二次生命,再贵的药也要用!”李素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他签字特批用于官兵治疗的超标准药品达100多万元。1996年农历除夕,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新战士邱金不慎摔伤,脑部崩裂,生命垂危。李素芝闻讯立即赶到抢救现场组织指挥,他与大家一起奋战到次日凌晨2时,才成功完成手术。根据邱金的病情,李素芝特批了5种超常规用药。经过精心治疗,邱金的脑伤基本治愈。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战士李峰,患慢性骨髓炎,需用“去甲万古霉素”、“泰能”这两种特效药。由于小李病情较重,药剂用量大,价格又贵,有的医生从经济上考虑,准备减少药量或停止用药,李素芝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说:“谁停他的药,我就停谁的职!”小李住院期间一直都在用这两种药,直到痊愈。1998年11月,某汽车团后勤助理员李夏,患重型肝炎,严重肝腹水,生存的希望渺茫。即便如此,李素芝也不放弃,他5次召集专家会诊,制订治疗方案。当时拉萨地区缺少特效药,为挽救李夏的生命,李素芝指示在内地出差的人员购买了价值20多万元的特效药。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李夏身体基本康复。
为服务好部队官兵,在李素芝的倡导下,西藏军区总医院制定了《确保为部队服务的十六条措施》、《医德医风建设若干措施》等规定,坚持对军队伤病员实行“门诊、治疗、住院、手术、用药”五优先;设立了为兵服务“绿色通道”和“院长意见箱”,对来自边防一线的官兵,不拒收、不推诿,热情安排好每一位官兵。同时,与部队医疗机构建立了热线联系,定期了解基层官兵健康状况,及时解答疑难问题。
10月22日,在西藏军区总医院举行的座谈会上,军区警卫连战士徐玉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李素芝院长的故事。今年5月23日,徐玉椿患肾炎住进了总医院泌尿科,当天晚上,他全身浮肿,呼吸困难,口吐鲜血,昏迷过去,心跳也若有若无。李素芝院长立刻赶来查看病情,组织各科医生会诊,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终于挽救了徐玉椿的生命。那天夜里,李院长就守候在徐玉椿的身边,发现徐玉椿排尿有问题,便亲自为他插导尿管,发现徐玉椿害冷,就嘱咐护士给他加盖棉被,直到徐玉椿安然入睡,李院长才离去,临走时还叮嘱护士:“一有病情变化,马上报告。”两天后,徐玉椿醒了过来,李院长摸着他的额头说:“孩子,你很坚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你很快就会回到火热的连队中去。”
这就是我们的将军院长,他对待普通的战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他的心里,战士们的生命和健康质量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的最高目标就是打赢明天的战争”
|
着眼未来谋打羸——孙锐摄 |
今年4月,李素芝在《西南国防医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高原“连锁反应”作战中卫勤信息化建设探讨》,指出:“近年几场现代战争,几乎都是在单向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的,强大与弱小的区分,主动进攻与被动挨打局面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谁能把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作战之中。通过现代战争风云可看到,战争形态已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可以预见,未来的军事斗争,包括政治和军事上的较量都围绕信息这个中心进行。这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高原卫勤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李素芝认识到,作为部队领导干部,要紧紧迫赶世界军事潮流,努力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做贡献。他时刻牢记肩负的责任,刻苦钻研高原医学难题,狠抓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使医院卫勤保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各种急慢性高原病一直是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条件,不仅使部队的体能训练、战术训练受到限制,而且许多官兵也饱受各种高原疾病折磨之苦,过去每年部队都有官兵因患高原病不治而亡。西藏军区总医院多年研究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办法,成绩突出。李素芝任院长后,成立了高原病研究领导小组,亲任组长。为了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他率领课题小组翻山越岭,多次在不同高原地区进行调查,经过3年多的努力,摸索到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规律。他先后主编和审编了《高原适应不全症防治手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学》等专著,在高原病的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李素芝倡议成立药物研究所,先后研制开发出了高原康、高红冲剂、接骨灵胶囊和红景天虫草露等药品,部队官兵服用这些药品后,效果非常明显,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60%下降到现在的2%—3%,治愈率达98.6%以上,驻藏部队近10年来没有一名官兵因高原病非战斗减员。
李素芝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为医院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10年前,西藏军区总医院条件简陋,破旧的营区,干打垒的营房,垃圾遍地、尘土飞扬。医院管理也比较混乱,医生思升、思调、思走的问题比较突出。李素芝1996年任院长后,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建院思路。他发动和带领官兵从整治营区“脏、乱、差”开始,经过8年多的努力,医院新建了宿舍楼、医技大楼、门诊部、动物实验室、各类仓库、幼儿园,面积达1.2万平方米,栽种树木8万余株,草地6万平方米,医院变成了“园林式营院”。现在李素芝一脸黑红的肤色,就是他当年带领全院人员整治医院环境时晒出来的。李素芝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医院建设的关键,努力提高医院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医院采取“送出去”培养、“请进来”育人、联合办学、在职锻炼等办法,先后选派357名医护人员到内地院校和医院学习进修,并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建立了胸心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胸外、骨科、呼吸内科3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医院硕士研究生从1名增加到48名,并培养出13名博士、4名博士后。李素芝注重医院的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400余万元,在西藏地区首先建成了军卫Ⅰ、Ⅱ号工程,成立了医生、护士工作站,开通了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系统和电子阅览室。利用多种渠道添置设备,数字减影、磁共振、CT、大型X光机、中心监护系统等一批大中型先进医疗设备先后落户医院,设备总价值从1996年的不足600万元,增加到4000余万元。
西藏边防山高路险,气候多变,卫勤保障如何才能跟上新军事变革的步伐,是李素芝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2000年10月,李素芝率由45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野战医院,参加了西藏军区“雪域2000”实兵实弹演习。主要负责演习区域的保健、巡诊、卫生防疫、伤病员接送、实施确定性专科治疗,圆满完成了三次展开、撤收、转移训练,进行了反敌特袭扰和卫勤综合演练演示,进行了大型战地科研和阵地义诊,做好部队的卫勤保障,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2002年6月,在李素芝倡导下,医院成立了高原卫勤研究室,重点研究高原高寒冷地区火器伤的特点、高原战时火器伤救治原则、高技术条件下高原高寒同地卫勤保障特点、高原卫生防护等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修订完善高原战区卫勤保障预案奠定了基础。为确保战时能“上得去、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总医院成立了野战医疗救护所,组建了应付突发事件卫勤保障应急小分队,通过参与部队演习、长途野营拉练,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摔打锻炼医护人员的野战生存能力。
“西藏人民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