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时代先锋

张云泉:爱因信仰而璀璨

2006-08-31 10:55:11 SRC-118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朱旭东 
——记优秀共产党员、泰州市信访局长张云泉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朱旭东
    这个人的心似乎是用两种材料做成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钢。他善良重情,不知曾为多少百姓的疾苦流下热泪;然而他又坚韧强硬,遇不平之事,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置生死于不顾。
    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人,他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尽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然而,正是在这个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他以22年的春秋让生命最炽烈地燃烧,他用一身的志气、骨气和血气证明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存在。
    这是一个为了信仰和理想而战的人,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
    2005年3月,我们见到了他,身前的办公桌上有一张醒目的公示牌——“一号接待员”。    他,就是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
    他把病重的老人视为父亲,把流浪的小姑娘认做女儿——爱是一种心贴心的情感
    1996年秋季的一天,泰州市政府门口跌跌撞撞走来了一位面色枯黄的老人,他跪倒在地上,身上到处都沾满了呕吐物,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酸臭味。他叫孙玉宝,是里下河贫困村的一个孤寡老人。前不久,他身患胰腺癌,无钱做手术,绝望中来到这里,只求死后政府能为他买一身寿衣。
    张云泉望着老人哀伤的眼睛,喉头发哽,一把将老人从地上抱起来,一直走进信访局的接待室。他用湿毛巾为老人擦干净脸和身上的污秽,又端来一杯热茶,送到老人的嘴边,看着他一口一口地喝下去。随后,他叫来一辆三轮车,把老人揽在怀里,坐上车,送进了医院,接着他四处奔走,为老人筹集医疗费。
    终于要手术了,老人红着眼圈对前来看望的张云泉说:“医生要求直系亲属签字,我没成家,无儿无女,咋办?”张云泉握着老人的手轻轻地说:“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我就是你的儿子。这个字我来签!”老人泪如雨下。
    手术做了5个小时,张云泉在手术室外等候了5个小时。随后的日子里,他和同事们每天给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帮他洗头洗澡。那年中秋节的晚上,张云泉没有回家吃团圆饭,下班后匆匆上街买了月饼,赶到病房。老人望着月饼,张了张嘴,失声痛哭……
    出院那天,张云泉领着信访局的干部到医院为老人送行。老人拽着张云泉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含着泪反复地念叨着:“你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我要把这些告诉全村的人。”
    像孙玉宝这样的上访百姓在张云泉的牵挂中成百上千。他有一个活页记事本,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都记在上面,解决一个,扯掉一页,22年里,不知扯掉了多少页。然而这扯掉的,却成为老百姓情感中永久的珍藏。
    2004年农历腊月二十,张云泉的“女儿”方小娟出嫁了。婚礼上,新娘依偎在张云泉夫妇身边,甜美地笑着,一双大眼睛里却闪动着抑制不住的泪水。从乡下赶来的方小娟的亲友们简直惊呆了,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着婚纱、亭亭玉立的新娘,就是8年前跟着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上访11年、被遣返150多次的“野丫头”。
    是的,小娟曾是一个不幸的小姑娘,她4岁时,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戚华英不堪打击,得了偏执性精神病,一口咬定丈夫是被人谋害的。从1986年起,她带着年幼的女儿走上了一条注定没有结果的上访路。艰辛的上访生活,让年幼的方小娟落下了一身病,也养成了她叛逆、倔强、冷漠的性格,她不相信任何人。
    张云泉知道了这个小姑娘的事,下决心要救下她。1997年的一天,得知方小娟回乡的消息,他立刻驱车上百里,赶到她的家。谁知,车子在门口一停,就有人叫起来:“上面来抓人了!”一个头发蓬乱、眼神茫然冷漠的少女倚在门框上,斜着大大的眼珠敌意地盯着张云泉。凭直觉,他判断出她就是方小娟。他亲切地朝她走去,突然,一条黑狗从门后扑了过来……那一瞬间,张云泉没有恼怒,他有的只是更深的心痛。他记起曾经读过的一则有关印度狼孩的报道,他想:方小娟即使是个狼孩,我也要把她感化过来,让她过上本该属于她的幸福生活。
    他喝住黑狗,走进了这个破败的家,不声不响地收拾起散落满地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方小娟愣愣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上面来的信访局长!
    张云泉成了戚家的常客。每一次来,他都会带来日常生活用品。得知小娟有胃病,他便带她求医购药;了解到小娟有上学的愿望,他又立刻联系学校,让她直接插班上了5年级,书费、学费、书包、文具,张云泉一一为她备齐。
    15岁的方小娟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心中的冰山在慢慢融化,她开始主动做母亲的工作,让她住进了精神病医院。一次,在陪小娟去医院看望母亲的路上,张云泉认下了这个干女儿。那一天,方小娟笑了,笑得天真烂漫,这个小姑娘已经记不得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这样笑过了。
    不久,张云泉把小娟接到了自己家中,夫妇俩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地关爱她、教导她。昔日那个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流浪儿变成了一个衣着整洁、漂亮的小姑娘。她不仅学会了写字、算账,还完成了电脑初级、中级的学习,后来又去学插花,成了泰州一家鲜花店的插花师。
    张云泉操心了整整8年的方小娟终于长大成人,她以美丽、善良、聪慧迎来了自己的爱情。张云泉夫妇喜得合不拢嘴,为“女儿”准备了全套嫁妆,泰州风俗该有的全有了。眼下,在这个隆重的婚礼上,小娟最感激的人就是张云泉,她流着泪说:“我从小没有父亲,是干爸让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父爱。我真的很开心!”
    “信访干部的工作要像甘露一样一滴一滴流进群众的心田。群众高兴了,我就高兴!”这句朴实的话语,渗透了张云泉22年中对人民群众的一腔赤子之情。他曾常年资助一位叫沐苏鹏的孤儿上学,一直到这个男孩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他曾为一个身患尿毒症需要换肾的女工四处化缘筹钱,让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他还曾多次资助一位叫王晖的家境困难的大学生,使这位因穷困而对社会产生冷漠的年轻人重新焕发出热情,他在给张云泉的一封信中写道:“当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想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关心你,是不可能的,更说不上帮助你。而您张局长却做到了,这不正是课本上学到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吗?”……
    文字在这里是苍白的,它根本无力记下张云泉留在群众心里的一桩桩、一件件事。22年来,他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批阅落实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待群众2000多人次;义务帮扶过200多户特困家庭,为上百名群众求过医、购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4万多元救济困难群众。许许多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人,把这位信访局长当作自己的家人。
    爱是一种心贴着心的情感。张云泉对人民群众的爱,就是这样一种心贴着心的爱。他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他说:“有困难,就找我张云泉。即使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要奉献我的一腔真情!”

    他为失明的老人洗脚,帮绝望的老夫妇新生—— 一句“共产党好”让爱有了最幸福的回报
    1983年秋天,35岁的张云泉被调入泰州信访办工作。当时,他对这份许多人不愿来的“冷门岗位”正处于苦闷之中。
    一天早晨,他还没有走进办公室,就被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人截住了。来人叫王德元,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由于当时所处时代的种种原因,他失去了公职,先是下过煤矿,后经人帮助找了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这期间还经历了妻子失踪、儿子饿死的悲惨遭遇。旧伤未平,眼下又添新痛,他面临着即将被精简的可能。
    王德元一腔悲苦讲得泪流满面,张云泉同情万分听得满面泪流。“我来帮助你!”他为王德元填好来访登记,给了他回程的路费。随后,他调查情况,按照政策协调此事,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最终为王德元解决了公职身份和工资待遇。
    感动不已的王德元给张云泉写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不久,又专程登门送来锦旗。他拉着张云泉的手说:“我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了学生听,并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党恩》。”
    这件事给了张云泉很大的震动,他从中看到了信访工作的价值。他说:“我能用自己的行动,让群众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政府,我付出,值得!”他给自己立下誓言:“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
    泰州市某百货公司职工朱兰,上世纪60年代被错误下放,全家5口人仅靠丈夫胡克明微薄的工资生活,一直过得非常艰难。1986年,他们夫妇开始到泰州市政府上访,可他们的问题总是被这个部门踢到那个部门。一天,他们走进了信访办,他们再也没有被“踢”出去,整整18年,张云泉数百次地走进他们的家,先后帮助他们解决了全家的户口、孩子的上学等问题。后来,胡克明双目失明,又患上心脏病,不禁再次陷入对痛苦往事的回忆,情绪很不稳定。有一次,老伴在医院给他洗脚,去拿袜子的空,他因为看不见,踩翻了脚盆,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水。他的火一下子被点燃了,非要家人拉着他到市政府讨说法。
    张云泉闻讯赶到医院,用墩布把地上的水拖干净,又重新打来一盆水,双手托起老人的脚放进盆里,轻轻地给他搓洗。那一刻,老人哭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滴落在张云泉的头上,他颤巍巍地摸着张云泉的头说:“这一辈子,我的儿女都没给我洗过脚,虽然我以前受了很多冤枉气,但今天一个共产党的局长为我洗脚,我死了也闭眼了!”
    老人弥留之际,张云泉一直守候在他床边。他拉着张云泉的双手轻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他嘱咐老伴和子女:“我死以后,谁也不准再去政府上访!”
    有人曾问过张云泉:你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是社会中负面的东西,它们会动摇你的人生信念吗?他回答:“正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我更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念。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
    2001年五一劳动节,农民李庆余的独生子打工时不幸因煤气泄漏事件中毒身亡。晚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使他一夜之间白了头。老两口终日以泪洗面,不知多少回,他们相依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望着儿子单位下班时涌出人流,幻想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有一次,李庆余的老伴因悲伤过度,昏倒在阳台上,跌断了手臂。
    一直协调处理这个事故的张云泉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决心把老两口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他走进了老夫妇的家,对他们说:“请你们放心,只要共产党存在一天,就保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让你们享受人世间的温暖!”
    这一天,老两口悄悄扔掉了前两天买来的一瓶敌敌畏。张云泉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为了让这对老夫妇能安度晚年,张云泉经市委领导同志的支持,把他们的户口从偏远的农村迁入了市区,并办了最低生活保障。老两口的心平静了,想着活下去就应该做点事,便考虑开个小售货亭。张云泉一听,连声说:“好!我帮你们想办法。”他又开始一趟趟跑邮政局、城管局、税务局等部门,办妥了一切手续。听说建棚子还差点钱,他连夜送来1000元。老两口知道这位局长养家糊口不富裕,说什么也不肯收他的钱。张云泉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说:“我小你两岁,咱们算是兄弟,你现在有困难,我这个做弟弟的能不管吗?”老夫妇含泪收下了钱。
    2002年7月1日,售货亭开张了。这之前,有人曾建议李庆余一定要给小铺子起个时尚的名字,他笑笑:“到时候你们会看见的。”谁也不知道,他已经悄悄地花50元钱请人打制了五个字。开张这天,这五个金色的大字方方正正地镶在了售货亭的上方——“共产党万岁”。从此,这个小售货亭成为泰州市街道上的一道风景。李庆余说:“我的小铺子就叫这个名字。我要感谢张局长,更要感谢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好干部!”
    爱因情而生,爱更因信仰而坚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让人民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对共产党的感情,让张云泉享受了最幸福的回报。他说:“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我作为信访局的领班人,就要当好‘连心桥’上的一块砖。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让人民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他为一桩16年的冤案奔波,为一对盲人夫妇的安危向权势者发出警告——无私无畏才能爱得风骨铮铮
    王友德是泰州某企业中层干部,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一起经济案件中因当地极左路线的扩大化而蒙受冤屈,被错判入狱。他患病的父母急火攻心,先后离世。为洗刷罪名,讨回清白和公道,1985年他出狱后便开始了上访申诉,16年间,他数十次到北京、南京等地上访,先后给各级信访部门和法院寄出了上万封申诉材料。1996年,在申诉上访始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找到张云泉说:“如果不能讨回清白,我就把当年害我的人杀掉,然后自焚,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捍卫做人的尊严!”
    张云泉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王友德的遭遇让他有一种很深的负疚感。他想:当年的极左路线让一个善良的人遭受如此痛苦,我作为一个信访局长一定要用行动向他赎罪!他对王友德说:“你不要做蠢事,要相信党和政府对你的问题会正确处理的。”
    张云泉对事情做了深入调查,之后,他为昭雪王友德的冤案开始了奔波。他一趟趟地出差,一次次地到有关法院申诉,一遍又一遍地与坚持原判的几位法官依据事实,据理力争。有一次,他去某地高级法院陈述事实,几位法官特意在一间图书资料室会见了他。一位法官指着满屋子的书问道:
    “你看过这些法律的书吗?”
    “没有。”
    “那你今天看到这些书有什么感想?”
    “感想是有的。我过去当过海军,在海洋里游过泳,没被淹死。我希望我们今天不要在知识的海洋里被淹死。”
    法官们惭愧了,他们为张云泉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所折服,做出了重新审理此案的决定。最终依法使王友德的冤案得到彻底解决。
    1999年6月11日,1米78个头的大汉王友德在接到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无罪的判决书后,号啕大哭,他卷起裤管,裸露膝盖,向张云泉磕了三个响头。
    张云泉也流泪了。他扶起王友德,心痛地说:“我们对不起你。如果没有这样的冤案,16年你可以为党和人民做多少事情啊!”
    张云泉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一个很大的镜框,里面镶嵌着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他在二十多年的信访工作中,始终以这句话为行动准则,对种种漠视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妥协。 
    1991年夏天,泰州发大水,市郊一座简易棚里居住着一对年近花甲的盲人夫妇。晚上狂风大作,简易棚的屋顶被掀翻了,这对盲人在雷鸣电闪中摸进了一座拱桥的桥洞里,算是熬过了一夜。第二天,浑身冻得发抖的两个盲人摸到了有关单位,找负责人反映问题。那位负责人明明在,却哄骗盲人说“出去了”。无奈之下,盲人摸到了信访局。
    张云泉立刻打电话给那个单位负责人,请他们迅速安排盲人夫妇的住所。对方却打起官腔:“这事要按程序办,先本人打报告……”
    张云泉大怒,吼道:“我和你闭着眼从家里走到办公室试试,走不远我们就会被撞死。你对这样的人还耍官腔,简直没有人性!”
    对方问:“你想怎么着?”
    张云泉看着手表,一字一顿地说:“现在是上午9点,如果到下午3点他们还在桥洞里,我就拿着斧子砸开你利用职权谋取的空关房(泰州方言,指已有房主而无人居住的闲置房),让两位盲人住进去!”
    结果,不到中午,这位负责人就派人用车帮盲人搬了家。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桥洞已经被淹没了。
    这样的事在张云泉的经历中很多。他曾痛斥一个有后台的包工头的不法建筑行为,喝令他立刻停工;他曾领着一位叫徐宇的贫苦青年,向一个由于自己的过失而导致徐宇母亲高位截瘫而又拒不执行法院赔偿判决的某企业负责人要钱,他愤怒地说:“如果你再不给钱,我就自己来解决问题!”那人怕了……
    张云泉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只要老百姓有理,我宁可得罪一个官,绝不得罪一个百姓。”的确,他从不以恩赐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他要做的是一个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赎罪”“赔礼”“补救”工作的党的干部。
    爱,在很多的时候可以见出一种风骨。张云泉对人民群众的爱正是这样一种见风骨的感情,坦荡,坚定,无私无畏。他说:“人民的满意是我们信访工作的最高标准。”

   多年的信访工作在他身上留下斑斑创痕,还有种种发泄在他头上的怨气——爱需要一种忍辱负重的胸怀
    张云泉有一个习惯动作,经常掏出手帕擦拭左眼,他平时总戴着一副墨镜,办公室的窗帘常常是紧合的。原来他的左眼曾受过严重的伤害。
    那是1998年10月,泰州一家国有企业面临破产。消息一传出,全厂炸开了锅,1700多名工人聚集在厂部为人员分流问题向厂领导讨说法。两天过去了,一名工人因情绪过激引发脑溢血,当场死亡,事态急剧恶化,场面几近失控。
    得到消息,张云泉火速赶到现场,一下车,激愤的人群便潮水般向他涌来。他呼叫着,要工人相信党和政府,理智地对待改革。然而他的声音被巨大的吵闹声淹没了,拳头从四面八方挥舞过来。平心而论,靠着他当年在部队练就的一身功夫,此刻他完全可以冲开人群,逃离危险。然而,就在这时,他发现前面的一名女工被挤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群仍然在往上拥,情况万分危急。他来不及多想,一下子扑过去,护在了这位女工身上,任凭拳头雨点般落在他的身上……突然间,他的眼部受到猛烈一击,霎时眼前一片漆黑……
    经多方医治,张云泉的左眼保住了,但却留下了终身伤残,视力从1.5下降到0.15,经常肿胀、流眼泪、怕光、怕风。
    在张云泉的经历中,像这样遭罪受气的事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从没有一句怨言。有人开玩笑,说他干的是“三赔”工作——赔礼、赔罪、赔钱。他说:“为党和政府做‘三赔’,甘愿!”   
    1995年夏天,泰州市在创建卫生城市中遇到一个“拦路虎”,在城区建起的一座公厕建了4次被推倒4次,原因很简单,公厕旁边的4户居民,家家都嫌厕所靠自家太近。这一来,急坏了附近200多位无厕可用的居民,给政府出了难题。
    张云泉奉命前往处理。他来到现场,看到这一带属于旧城区,房屋密集,很难有更大回旋空间,那4户居民嫌公厕太近是有道理的,但厕所又不能不建。他先给这4户人家赔礼道歉,又苦口婆心与他们反复协商,最后,他们提出一个条件:公厕距离4家的外墙必须都是50厘米,才同意修建。
    条件提出来了,那就需要丈量。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已经被推倒两个月的公厕上。只见粪坑里砖头堆积,粪便四溢,还有腐烂的鸡肠、鱼腩、烂菜叶子等各种生活垃圾,成群的苍蝇在上面嗡嗡地叫着,随行的瓦工捂着鼻子:“这么脏的活,不干!”
    “我来。” 张云泉从瓦工手中拿过卷尺,脱下袜子,卷起裤腿,走进了没到脚脖子的粪污中,他走过来走过去,前后左右,足足丈量了半个小时。居民们感动了,有人大叫:“张局长,快出来,凭你这精神,就是差那么几公分,我们也心甘情愿!”许多人用脸盆端来水,为张云泉冲洗腿和脚上沾满的粪便。这座公厕很快就修好了。
    有人曾很不理解地问张云泉:你当的这个官吃苦、受罪、受气,凭什么能坚守20多年,而且还继续坚守着?
    张云泉讲了早年他在海军部队做军人的一幕:那是“七·一”的晚上,舰艇抛锚在大海中,远处的城市灯光点点,就像一座星城。指导员对大家说:“今天是节日,你们向后看看,大后方的人民之所以能在这个晚上享受和平与安宁,就是因为有我们海防战士在前面站岗。万家灯火,万家温馨就是我们海防战士的幸福与境界!”这句话影响了张云泉的一生。在信访局长这个岗位上,他感觉就像守卫在海防前线,虽然自己承受着很多,但换来的是更多人的安宁。他因此而坚守。
    张云泉有一句自勉的话:“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便利留给同志。”于是人们看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张云泉;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张云泉。他曾乔装成司机深入到专门欺压出租车司机的流氓团伙中抓获歹徒,被群众称为  “铁头局长”;他曾夺下精神病患者手中锋利的破酒瓶;他曾徒手解除有人带在身上的杀猪刀和炸药包;他还曾多次接到死亡威胁的电话……
    22年的信访工作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抹不去的创痕:他的腿被踢过,落下了深深浅浅的伤疤;他的胳膊被掐过,留下了又黑又紫的斑块;他的左手拇指曾被咬得露出骨头,至今不能灵活弯曲;他的脸部曾被击打得血肉模糊;最令人心痛的是他的眼睛……
    张云泉的妻子曾哭着问他,为什么要当这“受罪” “受气”的官?他说:“这‘受罪’‘受气’的官不但要当,而且要为老百姓当好。如果受了委屈的群众把气出在我身上,群众气顺了,我甘愿受这份气!”
    当爱的情感里包含了一种忍辱负重的胸怀,它便有了坚忍不拔的力量。张云泉因此让人感动。
    他用三鞠躬化解千人上访;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事件背后的问题——爱与智慧同辉
    1998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泰州某镇发生恶性交通事故,一位村民在公路上被汽车撞死,肇事司机的强辩激怒了死者的家属,于是第二天他们聚集了全村近千人准备徒步到市里上访。
    此时张云泉正在医院治疗被打伤的眼睛,听到消息,他躺不住了。妻子对他说:“你已经残了左眼,再到这些闹事的场合,万一右眼也被打残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他说:“今天我去了,风险在我个人;不去,就是关系一方的稳定。”他拔下正在输液的针头,赶到了出事现场。
    张云泉立刻被愤怒的人群团团围住,哭的,骂的,推搡的,吐吐沫的都有,个别人还煽动掀翻他的汽车,说“给他点颜色看看”。张云泉竭力克制着,一步一步走进死者家中,在死者的遗像前,他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霎时,喧嚣的场面静了下来。张云泉从怀里掏出600元钱,用一张白纸包好,放到遗像前,转过身来大声说:“我鞠三个躬,第一个躬是我本人代表信访局全体同志向死者致哀,向家属和亲友们表示慰问;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及其全家向死者和各位请罪;第三个躬是代表政府向你们承诺,一定会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好这件事。”
    他的一番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可坐下说事的时候,现场人多嘴杂,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又把秩序搞乱了。见此情景,张云泉高声问:“谁是死者的老娘舅?老娘舅(辈分)最大,他说话最算数,请他跟我谈。”受到尊重的老娘舅立刻喝住众人,和张云泉谈起事情的处理。
    张云泉的声音嘶哑着,伤残的左眼不断地流泪,曾被打伤过的鼻子也因为过于紧张不停地流血。他从上午9点一直谈到下午3点,终于感化了群众,把一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事件提前化解了。
    张云泉常对信访局的同事们说,做好信访,要有“四种能力”: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要有“五心”: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难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除此之外,长年的信访工作还练就了张云泉一身常人无法想象的“憋功、忍功和站功”,在比较严重的事发现场,为了尽快平息事态,他可以一天不喝水,不去厕所,几天不睡觉,可以连续站立8个小时以上,可以苦口婆心与上访群众连续谈话5个多小时。张云泉正是靠了“四力”、“五心”和自身的硬功夫,在信访局长这个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岗位上,上百次上千次的化危机为安宁。
    2003年9月14日,是泰州市信访局许多人记忆深刻的日子。那天下午,大雨如注,信访局的院子里突然涌进了某食品厂的一群工人,他们手中高举着横幅:“还我工厂,还我工人主权”。原来,这个工厂的工人们刚刚听说,已经3年领不到一分钱的厂子又未经职代会商议而被卖掉了。全厂工人哗然,他们推举了36名工人代表冒雨前来上访。有人耳闻张云泉能为百姓说话,所以他们指定要见张云泉。
    张云泉很快出来了,看到工人们浇在雨水里,他心疼地劝大家到信访大厅里谈。但工人们情绪激烈,表示不给个说法,哪儿也不去。同时,不顾张云泉的劝阻,硬是把两块横幅挂了起来。这时,信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给张云泉递来一把伞,他没接。他说:“这么多群众都能被雨淋,我张云泉为什么不能?”就这样,他站在大雨中,同工人们谈了近一个小时。
    工人们感动了,主动撤下了横幅,跟着张云泉进到了信访大厅。凭借多年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力,张云泉意识到这件事非同寻常,背后一定有问题。他对工人们说:“我张云泉一定负责任的向市纪委汇报,请大家相信党和政府,我们不会放过一个腐败分子,也保证不会把大家丢下!”
    工人们回去了。张云泉连夜起草“信访摘要”,直报市委领导,市委第二天就向这家食品厂派出了由多家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事情很快有了进展,一个瞒着工人卖掉工厂中饱私囊的腐败分子被揪出,这年春节,工人们第一次拿到了政府给的解困资金,工厂下一步的改制问题也开始有序地进行。带头上访的工人丁秀琴逢人便讲:“我们找张云泉找对了!”
    有人说,张云泉是天生的信访局长。他自己说,他的能力来自于实践。
    他交友甚广,了解底层。他常去公共大浴池洗澡,有机会就坐坐三轮车、出租车,那些搓澡工、三轮车夫、的哥、的姐里面都有他的朋友,再加上长期干信访,他算得上是泰州城里“第一消息灵通人士”。
    他注重学习,在他办公室的书橱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思想理论、政策法规、领导必修、心理学研究、《资治通鉴》等等,他称这些是他的内功。
    他善于研究和总结信访工作的规律,先后制定和完善了20多项信访工作制度,其中,律师坐堂信访局、市级机关年轻干部到信访局锻炼等制度在全国都走在前列,现在有许多信访部门效仿。
    他还有一条更深的感触,即泰州市委、市政府对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如果没有来自领导的力量,我一个信访局长再有本事能折腾到哪儿去?”这是他由衷的感慨。
    “信访工作是一门永远探索不完的艺术,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20多年来,张云泉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他的确就像一个艺术家,在信访工作这个大舞台上,以他的激情、才华与智慧,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的好戏。在他的内心深处,是献身这一事业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痴情!

    他曾被误认为是“冒牌局长”;他的妻子也曾是上访者——爱是一种崇高的奉献
    张云泉有句名言:“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这是他的自画像,很真实。
    因为工作需要,泰州信访局的干部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几次差。在北京市区住个像样一点的旅馆,一般每天要花费几百元,加上吃饭等开支,一趟下来要上万元。张云泉心疼。
    他是一个在苦水里泡大的人。1948年6月,他出生在江苏省如东县一个贫穷的小渔村,10岁以前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很少吃上几顿热乎饭,人家扔的残汤余羹、烂菜叶子都是他的食物,乃至今天,他的胃口还有着过去的适应性,爱吃生东西,包括生茄子、生地瓜。后来他成家,依然很穷。那年他和妻子坐着一只小木船沿长江支流而下,落户泰州。船到码头,16元钱的船费他搜遍全身还差1.6元,实在无奈,只得从脚上脱下两只半新的袜子给了船老大。他常说,这是他的本,不能忘。
    20多年的信访工作,张云泉不但一直记着自己的本,而且更多地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他能掂得出1块钱、10块钱、100块钱……在老百姓手中的分量。他常说:“群众的疾苦,教育我永远甘守清贫。”
    因此,每次到北京出差,张云泉总是自带一个小电饭煲,拣便宜的小旅馆住。2001年春天,张云泉和一位同事又一次来到北京,住进了一家房费一天70元的小旅馆,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自己用电饭煲煮饭。旅馆的工作人员看到登记的是地市级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可吃住竟如此寒酸,便起了疑心:会不会是骗子?他们悄悄报了警。警察闻讯赶来,细细查证了张云泉等人出示的所有证件,才真的相信了。警察临走给他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礼,说:“像您这样的局长,我还没见过。”这趟差,他们节省了1万多元。张云泉欢喜地说:“这1万多元钱,能让好几个失学孩子回到课堂啊!”
    张云泉为人做官的自画像里,有一笔重要的无字的诠释,那就是他的家人。
    说出来人们或许难以置信,张云泉的妻子也曾经是上访者。她叫丁秀兰,在泰州一家商场做售货员。有人对丁秀兰说,凭你丈夫的地位和威望,他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给你换一份薪水高的工作。妻子回家把话转给了张云泉。张云泉说:“商场有300多人,我如果把你调了,那些工人呢?不要忘本,我们已经很好了,我们两个人不是有一个在机关吗?”贤惠的妻子不再吭声了。这么多年,丁秀兰工作唯一的变动,是因为上了年纪,从布匹柜台调到了羊毛衫柜台。
    后来,这家商场破产倒闭,职工们因为待遇和安置问题准备集体上访。妻子回家告诉了张云泉。张云泉劝她不要参加,妻子为难地说:“我不想增加你的负担,说出去被人笑话。可不去的话,人家说我‘吃落地桃子’,还说你早已为我准备好了退路。”
    张云泉沉默了,心里发酸。他知道,这么多年,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妻子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委屈,眼看着就要下岗,还要与他“对簿公堂”。无奈,他对妻子参加上访“约法三章”:一不带头,二不讲话,三不久留。就这样,这位信访局长在信访大厅里见到了一位特殊的上访者——与他相濡以沫近40年的妻子。两双眼睛在默默地对视中,传递着彼此的理解……
    2001年,由于工作需要,泰州市人事部门给信访局下拨了一个行政附属编制名额。消息一传出,就有人准备给张云泉送礼,想安排自己的人。张云泉一口回绝。这时有更“聪明”的人向他提出了一个“交换”的主意:让张云泉在信访局安排此人的亲属,此人则在自己所在事业单位安排张云泉的儿媳。当时,张云泉的儿媳妇正处于哺乳期,在距家很远的一个企业上班,每天往返十分不便。
    有人提醒张云泉:这是官场“潜规则”,不答应对方就要得罪人;再说,你的儿媳条件很优秀,何不趁机转个好岗位呢?
    张云泉连犹豫都没有,说:“不行!答应这事,就是助长腐败歪风。再说我儿媳尽管在企业上班,可毕竟有班可上,这个岗位还是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经过信访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最终这个令人羡慕的编制给了局里一个叫许丽的临时工。张云泉说:“小许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编制留给她,理由最充分。”
    在张云泉的亲戚中,有八九个人下岗,他从来没有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找一份工作。家人有时候抱怨他“专帮人家的忙,自家的事不管不问”,他总是诚恳地说:“帮群众的忙我理直气壮,为自家人谋利益我口难开,腰杆子不硬。”
    张云泉寡情吗?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家人有着十分的疼爱。如果碰上哪个休息日能安稳地在家呆着,他就会拼命地做家务,拖地、洗衣服、做饭……,似乎要弥补那许许多多不能在家的日子。在他文件、书籍成堆的办公室里,有一件最温馨的东西,就是两本家庭影集,一本是他们全家人的,一本是他4岁的孙子洋洋的。如果不是深深地爱着,又怎么可能在日理万机的日子,渴望着这温柔的一瞥呢?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张云泉对家人的爱,带着一个战士特有的风采。他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人民的信访局长,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家则是他永远为之幸福的内心深处的港湾……
    张云泉今年57岁了。他依然每天骑着那辆已经破旧的自行车上班、下班;他放满材料的提包里,为备急需之用,依然装有饼干、八宝粥、黄瓜或生茄子;他依然走路如风;他依然有过人的手劲;他依然刚烈;他依然深情……
    忘不了那一天,张云泉给我们唱了一首歌,一首他最喜欢的《牡丹之歌》。“……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张云泉是幸福的。他的内心就像有一泓涌吐不尽的爱的甘泉,拥抱着人民,拥抱着党,拥抱着事业,拥抱着同志和亲人;甘泉之上,他更有一颗精神的太阳——信仰,他坚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共产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因此,他的爱恒久而璀璨!(完)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